中共竹山县委书记 書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坚持从竹山县发展不够、农村落后的实际出发,确定走“一主两翼”之路,建现代文明新村的总体思路,即以建设“绿色小康村”为主体目标,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有效载体,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为品牌和抓手,不断提升农民素质,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扎实推进有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科学谋划绿色小康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增加和见识增长,广大农民对建设自己的家园提出了更高要求,渴望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渴望拥有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渴望拥有更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城乡通开大开放格局的形成,大批农村剩余劳力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已势不可挡,农村剩余人员多数是老弱病残者,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动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加快农村全面发展,积极探索跨地域的农民队伍管理,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搞好农村工作的新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央先后作出了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和谐社会,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部署,这为我们推进“三农”问题根本解决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竹山县随着堵河流域水电大开发的实质推进和生态水电大县目标的全面实施,将有一批移民需要妥善安置,同时也注入了一大批移民建设资金,这为我们建设以生态移民新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新要求、破解新形势下教育管理农民的新课题、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抢抓农村发展的新机遇,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载体和直观的工作目标,这个载体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既要致力于帮助农民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切实改善农村的根本面貌?还要着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生活品位,充分享受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近年来,我们在“三农”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的“绿色小康村”建设目标。
这一农村主体建设目标融欠发达地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于一体,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道德、文化、身体素质、民主意识提高于一身,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绿色产业发展。在组织劳力有序转移发展打工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生态有机茶、林特产品、特色养殖等为主的绿色致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小型大规模的格局,切实帮助大批既不能离乡也不能离土的农民解决增收致富问题。二是生态环境良好。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讲究公共卫生、推广沼气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人际关系和谐。加强村风民风建设,推行民主化管理,营造干群团结和睦、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农民生活富裕。农户有收入稳定的绿色致富项目,物质生活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通过近几年大力开展绿色小康村示范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初步取得了一定实效。可以说,我们提出并实施的绿色小康村建设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一致,目标相同,是立足我县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实践,是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从战略高度谋划农村发展的有效之举,一定要一以贯之,大力推进。
二、突出六大工作重点,用工程建设的措施推进绿色小康村建设
为了从肌体和硬件上推进绿色小康村这一主体建设,我们顺应农村变化的新形势,结合群众关注的事项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重点,在全县启动实施了以扶贫、生态、信用、文化、平安、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六大工程建设。扶贫工程重点是实施整村推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施迁移扶贫,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生态工程重点是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山川秀美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进农村“三改一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信用工程重点是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选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使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取得信用贷款支持,增强农民诚信意识,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文化工程重点是围绕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电视文化和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平安工程重点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村民“四自”自治管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安全文明”平安创建水平,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健康工程重点是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网络建设,加强健康卫生知识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六大工程在内容上涵盖了绿色小康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每项工程的实施,都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息息相关,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同时也强化了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民服务的职责和要求。
在推进六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从竹山实际出发,提出了六大工程建设分试点、延伸、铺开“三步走”的总体思路,首先选择基础较好的5个镇10个村作为实施六大工程、建设绿色小康村的试点,目前已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通过“点”的示范带动,用5年时间逐步将干线公路沿线的10个乡镇,建成以集镇为依托、移民新村为重点的绿色小康村,形成六大工程建设示范带;通过示范带的辐射带动,力争再用5年时间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基本完成绿色小康村建设任务。二是坚持项目支撑。我们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的支农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通村水泥路建设、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生态家园建设、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民工培训等一系列惠农项目,科学谋划水电移民和搬迁扶贫,以这些项目作支撑,大大加快了六大工程建设进程。三是坚持群众主导。广大农民群众是六大工程的受益者和建设主体,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六大工程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六大工程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地位,用活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发动群众自愿出工出劳,为六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四是坚持政府推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绿色小康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和县农办牵头协调并办好示范,县扶贫办、信用社、农业局、文体局、综治办、卫生局等单位分别为六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负责相应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负责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同时,组织省市级文明单位和争取省市对口帮扶单位开展强强共建绿色小康村活动,合力推进,从而为六大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坚持把“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作为细胞工程长抓不懈,让农民在追“星”中奔向绿色小康
竹山县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发源地,1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务实发展,“十星”创建已经成为教育农民、管理农民、致富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为了从细胞和软件层面推进绿色小康村这一主体建设,我们利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这个已经广为群众接受的有效形式,把绿色小康村建设的全部内容蕴含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之中,把“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作为绿色小康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细胞工程来全力推进,并与六大工程建设的实施有机对接,让农民在评星创星中强素质、得实惠、奔小康。
一是建立科学长效的创评机制。结合时代特征,科学设置、合理调整“十星”内容和标准,调整后的“十星”为:致富星、生态星、信用星,道德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坚持以评促创,组织群众通过自评、互评、干部评审等程序,建立“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和“户挂匾牌、村建台账”等机制,使“十星”创评工作常创常新。二是充分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深化“十星”创建是手段,其目的是要增强农民群众自身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本领,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热情,必须有一套好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们让“十星”户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坚持因村制宜,对评选出来的“十星”户进行张榜公布,并组织干部群众敲锣打鼓送匾牌,增强群众的光荣感。另一方面,我们让“十星”户得到物质上的奖励。把“十星级文明户”创评与六大工程建立起科学的对应关系,对“十星”户坚持优先安排六大工程项目,优先给予项目扶持,优先评选为信用户,并按信用等级高低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支持其加快发展,使农民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得到具体的实惠。三是形成强大的创建合力。“十星”创建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责任单位牵头推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对口帮扶、上下联动的创建机制。
总之,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的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有效载体,以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为品牌和抓手,以推进绿色小康村建设为主体目标,“走‘一主两翼’之路,建现代文明新村”的这一做法,既是我们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