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赴赣浙苏豫四省学习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 2006-02-2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中共竹山县委书记 書記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委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竹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月5日至12日,我率县四大家分管同志、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农办、发改、农业、林业、水务、计生、财政、科技、扶贫、交通、建设、民政、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一行45人组成的竹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历时8天,行程1万余里,先后深入江西赣县、浙江建德、江苏江阴、河南新县等地的乡镇、村组、农户、企业和有关单位,重点就这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情况进行考察学习。2月11日下午,考察组全体成员在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之后,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宾馆召开了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推进竹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汇报总结会议,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这次考察,既是一次对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观摩学习,也是一次思想的再解放,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考察团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的热情接待,各地党政和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引导参观、亲自介绍相关情况,特别是现年79岁的华西村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在百忙中,专门抽出时间与考察团进行座谈,并结合华西村的发展和自己多年治政经验作了半个小时的发言,令人深受启发。
  一、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7天来,在听取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的基础上,考察团重点参观了赣县的南塘镇石院村、吉埠镇枧田村、江口镇山田村、建德的乾潭镇及其梅塘村、江阴的华西村和新县的全国外派劳务示范基地,切实感受到了各地干部群众火热的创建势头和各地农村蓬勃的发展生机。这次考察虽是初春时节,草木尚未萌芽,但沿途所见,樟松遍野,漫山苍翠,几十年、几百年生的古树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一座座农家小院或随地就势,或依山傍水,掩映在林木、翠竹间,既高低错落、各具特色,又集中连片、整齐化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进村庄,村村都有新村规划图,水泥路户户相通,村内绿化带随处可见,垃圾统一集中建池堆放,文化健身活动场所、村落社区服务中心配备齐全,虽在节庆,但听不到爆竹鸣放和嘈杂人声,看不到打牌赌博,村民或在健身广场锻炼,或在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新农村风貌。走进农户,无论是白墙灰瓦的农家平房小院,还是两到三层别墅式洋房,到处收拾得干净整齐,人畜分离,畜禽圈养,厕所一律改建成了冲水式卫生厕所,家家建有沼气池,户户安了自来水,热情的农家主人纷纷摆出糖果点心招待我们这些远道的客人,农户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考察组参观的这几个村,既有与我县条件相近的革命老区赣县、新县,也有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建德,更有全国首富村华西,虽然条件各不相同,基础差别很大,但各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与地方的实际相结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既积极作为又不跟风上,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纷纷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赣县的“五新一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
  赣县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华夏客家第一县”和中国板鸭之乡,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2005年GDP25.4亿元,财政收入2.54亿元。2004年9月以来,赣县按照赣州市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成功经验与做法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已吸引全国十几个省市70多批次考察团前往考察学习,该县南塘石院等3个示范点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2006年全国村庄整治培训班现场教育点。
  “五新一好”: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其中,重点是新产业的发展、新村镇的建设和好班子的建设。主要作法如下:
  在启动“五新一好”创建之前,该县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组织县乡各级干部划片包段,深入村组做思想动员。同时,突出规划先行和示范引路。整合全县规划力量,成立了19个乡镇规划管理所,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免费对全县村、镇因村因镇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免费为农户设计风格相近但样式各一的建房图纸,供农民自由选择,避免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空有新村没有产业支撑”现象。在规划基础上,县乡优先选择公路沿线、条件较好的村,采取“政策鼓励为先、组织发动为先、村落规划为先、产业培植为先”的“四为先”工作方法,办好试点和样板,再组织相关村组到示范点观摩学习,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在具体推进中,赣县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不搞一刀切,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参观所看的3个村,有的是旧村改造,有的是拆旧建新,有的是生态保护,侧重点各不一样,但每个村都按照“八个有”的新村建设目标(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项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有一条宽敞的村路,有一套完备的信息网络,有一套较完备的农民培训教育机制,有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扎实推进,农民都在创建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比较高。
  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赣县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开展不需要花钱就能做的“三清”,让农民自己先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既简便可行,又可以让群众最直接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增强了群众的创建信心;开展‘三改’,从农民最关心、见效最快、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入手,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作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赣县的群众说:三清三改真清爽,屋里屋外亮堂堂,改水改厕清垃圾,人民生活有质量。
  在工作机制上,赣县实现了“两个整合”。一是整合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赣州把原来的市农委改成市委农村工作部,市委领导担任部长,统一领导全市的“三农”工作,另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合并办公,市里明确赋予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相应责权。赣县县乡两级都比照市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把全县各类农村工作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打破部门分割,实行一个口子对下。同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理事会、协会和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主服务、自我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比如说修路,在村委会组织下由村民集体推举有威望和能力的本村村民成立一个修路理事会,修路资金由修路理事会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路修完了这个理事会也就解散了。二是整合资金。赣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老建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约投放,各级财政还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基本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赣县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对建设合格的村组农户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资,不直接发放现金,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既防止了把新农村建设资金挪作他用,有利于说服农民现在就动手;政府集中采购建设物资和统一验收又降低了采购成本,确保了建设质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激活了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强迫命令。赣县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成功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欠发达地区借鉴。
  (二)建德市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建德市地处浙江西部,1992年撤县设市,是“千岛湖”和新安江大型水电站所在地及“农夫山泉”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321平方公里,辖12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0.8万人,2005年完成GDP98.7亿元,财政收入10.9亿元。其区位特点、地形气候、产业格局、资源优势与我县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2003年以来,建德市抢抓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机遇,在全市开展了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围绕“村美、民富、班子强”的总目标,按照“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壳村、建设中心村”的总体思路,突出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村镇建设总体水平和农民文明素质,加快农村新社区发展,逐步改善农村发展的软硬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到2005年,建德市累计投入2.07亿元(其中本级投入3627万元),铺路、改厕、修净化池、建垃圾箱(房)、消除露天粪坑、消灭赤膊墙、建绿化带,完善村镇生产、生活、文体、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成功创建了乾潭镇梅塘村等7个社区服务设施齐全、村镇产业发展、社保体系完善的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7个园林绿化示范村和53个重点整治村,农村“散、乱、差、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加速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具有建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建德市在杭州乃至浙江省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县市,在整治中,建德市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牢牢抓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明确各村“整理、整治”工作重点,确立了六种不同的村<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