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推进扶贫开发建设新农村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 2006-09-2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搬迁扶贫建新家

  2001年底,我县有14.1万人生活在高山、远山和地质滑坡体地带,近5万人饮水困难,近30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县把搬迁扶贫作为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举措,5年来共搬迁扶贫5031户17978人,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试点示范,政策扶持,合力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实施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坚持与整村推进相结合。我县共有139个村被列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村,其中部分贫困人口只有通过搬迁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近3年来,全县共实施重点贫困村47个,其中实施搬迁扶贫583户2040人。深河乡麻线村是2005年省定重点贫困村,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搬迁户依托绿色产业,完成扶贫搬迁12户46人。坚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近年来,我县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的实施,人退林进,将生态敏感地区的农户迁出高山和库区。坚持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05年8月,由于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县地灾滑坡点由467处增至664处,全县3770户11761间农房倒塌,损坏房屋7158户17308间。我县在做好倒房户转移安置的基础上,全力建设潘口乡龙王沟村、城关镇二道坊村等安置人口在1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56个,以示范安置推动倒房户重建工作快速推进。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倒房户重建3431户10625间12007人,占重建任务的91.2%。
  在搬迁扶贫的实施上,我县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分批,先急后缓,自愿需要”和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创新安置方法,积极组织实施搬迁。一是培植产业,集中安置。我县大力培植绿色致富等产业,为搬迁扶贫提供产业依托和支撑。圣水茶场去年接纳附近村组困难农户18户定居,从事茶园种植、管理,使搬迁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年实现人均增收近200元。近两年来,全县通过茶叶、烟叶、肚倍等基地和专业林特场安置扶贫对象249户1130人。二是梯级搬迁,插花安置,逐步实现“穷人下山,能人转移。”深河乡井泉村采取梯级迁移、插花安置等多种途径,鼓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高山处住户迁往低山,低山处住户迁往中心村,积极组织农户搬迁。该村村民王功成,原居住在深山岩屋洞内,不通路、不通电,生产生活极其困难,多年想搬迁但无购房资金。2004年,村委会帮他协调购房对象、担保抵押购房贷款,终于使王功成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房屋。三是投亲靠友,外迁安置,外迁460户1570人。
  实施搬迁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强、环节多、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我县制订出台了《竹山县搬迁扶贫规划》、《竹山县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和加强搬迁扶贫工作管理的政策性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搬迁政策的落实。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搬迁扶贫工作亲自抓、负总责,积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参与、乡镇主抓、群众苦干的工作格局。同时,捆绑资金投入。将扶贫、财政、发改、民政、国土、移民、交通、水务等部门专项资金,围绕搬迁扶贫规划进行绑捆,分块下达补助资金,集中用于搬迁扶贫。近两年来,共落实搬迁扶贫资金460万元,1171户4926人顺利迁入新居。双台乡田沟村是一个偏僻的高山村,全村209户农户中,有43户分布在交通不便、不通水、不通电的偏远角落,2004年,该村抢抓机遇,采取“先垫借启动资金,统一组织实施,验收合格后补助”的方式,使43户亟待搬迁的贫困人口得到妥善安置,部分群众在当年实现了脱贫。  (陈剑 章武)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