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撰文:包大勇
长期以来,我县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农村的房子、基础设施、交通、疾病等都让人们的生活打了不少折扣,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农民所渴望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通村水泥路建设等给乡村的农民带来了福音,让乡村的农民真正享受了一把生活。
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露天厕所变成了干净的卫生间,挑水的苦日子结束了,龙头一开,白花花的自来水流了出来,家里有电话了,农民也用上手机了,种地不缴钱反补钱,大病有合作医疗了,农民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小区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城市那充满汽油味的空气,这一切甚至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也心生羡慕。环境变了,村容美了,民风纯朴了……新时代的农村,正在告别旧景象。
机械让农民渐向“辛苦”说再见
近日,记者在溢水镇小东川村看到,村民石从全正在用微耕机为农户翻耕稻田,石从全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去年3月购买了微耕机,下半年就靠它挣了5000多元。近年来,为了让广大农民在推广使用中得到实惠,我县组织了农机部门根据农事季节,开展了新型的耕作机械、提灌机械等机械操作示范表演。农机作业的效应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加之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出台,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一些小型、多功能农业机械受到农民欢迎。
新村建设日新月异
如今,在城关镇南门村,不少农家都盖起了小楼房,房间里收拾的整洁靓丽,大彩电、时尚家具、席梦思床、沼气灶应有尽有,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农民拿着手机去种菜,在少数家里,电脑也不是城里人的专利……穿行鲍竹路您会发现,地处北大门的双台乡开始注重“梳妆打扮”了:出三关隧道,会有“女娲”欢迎您,简约而古朴的小广场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更告诉世人来了女娲补天的圣地。集镇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抽象派雕塑——“奋进”成为凝聚双台人的精神雕像。家住柳林屏峰的到县城办年货的刘某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不说,现在客车也通到家门口,买的年货可以直接拉到家……”这也难怪歌王王义富唱到:莫嫌农民住山旮?山前山后开桃花。爬坡上坎景色美,遍地都是金山洼。山上果树山下瓜,信息致富乐万家。宽带上网查行情,鼠标一点览天下。谁说山区条件差,绿色特产顶呱呱。瓜果飘香羊满山,大把钞票任你花。公路硬化车到家,出门不再跑脚丫……
大病救助、合作医疗筑起健康防护网
患尿毒症成功换肾获大病救助的中行竹山分理处职工操儒江颇有感触地说:“我做换肾手术,花了8万元医疗费,大病救助给我报销了4.6万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据了解,全县每年参加医疗保险的干部职工1.2万人,缴纳大病救助医保基金72万元,县医保中心将基金通过再保险的办法——投入商业保险(费用支付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并积极为参保对象搞好住院协调、费用报销等服务。三年来,全县获大病救助重症患者每年达80多人,年报销医疗费100万元。宝丰镇谭家河村3组村民袁修兰,身患胆结石,医院告诉她该病大约需要2500元医药费,200元起付线之外报销40%。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宽余,但陪床的老伴并没有一筹莫展。他说,农村合作医疗报销900元,自己只出1000多元就能为妻子祛除病魔,这真是件让他高兴的事!
特色产业带民致富
“科技兴烟就是好!”家住海拔1600米的柳林乡三河村烟农贾德宝在购买家电的时候还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通过10年的奋斗和探索,柳林乡烟叶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亩,烟农收入累计6000万元,烟叶税超过1000万元,成为全县、全市、全省的重点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除烤烟外,我县肚倍、茶叶、山野菜、板栗等产业发展也很迅速,为农村脱贫、农民致富、财政增收打下了艰实的基础。“在外打工,在家种杏,赚钱不比城里人差。”这是城关镇桥儿沟村书记龙德柱对村里人生活的概括。
其实,新农村的变化那止仅仅这些,道路通了,垃圾池建起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村里也有了娱乐场所,山歌也唱起来了,福利院也有了健身场所,孩子上学也不要学费了……
走进乡村,村中的变化还真有点让人应接不暇,这变化让人晕眩也让人兴奋,似乎来的仓促,可它让人依恋……
在乡村,处处可见这样的美景,这让人真切地感受乡村真的美了。(党世根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