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民生热点关注
民生成为总理报告重要内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任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报告还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把握好五个政策原则。一是稳定、完善和落实政策;二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三是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四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五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
在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可以看出,国家对群众特别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将迎来又一美好春天!
农民养老有保障
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抓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特别要做好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报告还提出,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继续落实好优抚政策,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切实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今后,农民养老问题将得到解决。
看病不再难和贵
“万家医院相继开,高楼大厦盖起来。富人有钱住进去,百姓门外多徘徊。”近年来,像这样在民间流传、反映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歌谣不绝于耳。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多家媒体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看病贵、看病难”不出意料地位居“新三座大山”之首。如何解决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问题?代表纷纷说,医改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医疗卫生服务、医药购销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是其“三套马车”,环环相扣。只有“三医联动”,协调推进,才能切实保障实现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目标。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方便群众防病治病。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补助。
“过去被‘忽略’的人群,进入了政府关注‘民生’的视野。”全国人大代表、某人民医院院长张振兴说,长期以来,城市的医保主要以职工医疗保险为主,而下岗职工、居家老人、小孩等群体享受不到医保,他们生病了,费用要自己掏,城市居民看病贵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
根据2007年政府预算草案,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亿多元,比上一年增长86.8%。其中包括在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中,逐步将城镇职工之外的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并对中西部地区的困难城镇居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免费读书不是梦
报告指出,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主要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继续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确保到2007年如期实现计划目标。
农民工将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新代表
在3月8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受常委会委托,作了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盛华仁说,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已经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情况,依法照顾了人口特少的地区、人口特少的民族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比较集中的地区的代表名额,比较合理可行。这就是说,我国56个民族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都有自己的代表。
盛华仁说,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值得重视的是,近几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全国人大中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并首次规定应有农民工代表。
针对这些情况,决定草案规定,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人数高于上一届。决定草案还专门规定:“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
今后,农民工将成为最高国家权利机关新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