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十万元奖金是如何获得的
发布时间: 2007-04-0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我县农村能源建设回顾及展望    策划?喻成群  张富山   组稿?弓 长  周正林



  3月8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县长沈学强从市委书记赵斌手中接过一块“2006年度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县”奖牌,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据悉,此项奖励全市只有一个名额,市政府为此奖励我县10万元。再就是,市政府专门发文奖励一个县的单项工作,也是多年来的头一回。 
  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枯燥的数字:2006年,我县共有16个乡镇、83个村、5020户开展了以沼气建设为主体的“三改一建”,其中3608户配套完成并验收合格。累计完成投资1443万元,争取利用国债资金288.64万元。

思路创新:
沼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亮点


  轻轻一扭开关,幽蓝色的沼气火苗就“滋——滋”地往上窜,做一顿饭,只需半个钟头的光景儿,方便极了——这曾是多少农村妇女梦中的奢望,如今却是上庸大地现实的生活图景。
  究其实,我县农村建设和使用沼气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数千农户尝到了做饭不用柴、不熏烟等甜头。然而,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加上年久失修,一些沼气池闲置甚至废弃不用了,农村已多年不再建沼气池。新世纪伊始,县农业局再度争取并组织实施以沼气建设为主的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项目、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等,受到群众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是农业部门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其建设规模小,受益面小、受益人口少。
  2006年初,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吹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将以沼气建设为主体的“三改一建”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列为当年为民必办的七件实事之一,以发展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龙头工程。 
  好事必须办好,实事必须办实。县委书记書記、县长沈学强等县领导检查指导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看的就是沼气池。2006年5月28日,沈县长冒着似火骄阳来到溢水镇华家湾村检查“三改一建”,一位刚从外地赶回来兴建沼气池的农民高兴地说:“我家建沼气池,政府补助1000元,有专人搞技术服务,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袁昌国不仅多次进村入户检查督办沼气建设,你不会想到,他还多次钻进仓库检查沼气配件质量。
  “做饭不用柴和碳,养猪不用土垫圈,照明不用油和电,居住环境无污染。一口沼气池,解放农家女;一盏沼气灯,照亮新农村”成了县农业局局长、能源办主任龚文林最喜欢听的民谣。局党委书记田期书感慨地说:“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是我们服务沼气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我县的沼气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德政工程”。


机制创新:构建农村能源建设新格局


  2006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户自愿申请,政府主导建设,部门监管服务,市场机制运作,资金捆绑使用,实行先建后补”的建设思路,明确了“三改一建”的建设标准、验收程序和标准。
  在沼气建设过程中,全县各地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分批组织实施、统一验收兑现”的办法,因地制宜规划,县能源办依托乡镇农技中心成立了17个乡镇农村能源沼气技术服务站,积极为各乡镇提供建沼器材,培训了66名合格的初中级“沼气生产工”,对用户安装使用、养护维修实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去年7月,县农业、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和能源办组成验收专班,深入村组农户,逐户检查验收,并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验收结果,然后开始将第一批补助资金兑现到户,通过先进带后进,政策促后进,补助拉后进,全面激发了各乡镇农户建沼气池的热情,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当年12月底,有3608户通过验收,使全县沼气池保有量一举超过1万户,年可产沼气1000万立方米,高效有机肥20万吨,拉动牲猪饲养3万余头,年直接经济效益在1200万元以上。以沼气池建设为主体,广大农户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不仅用上了清洁、高效的沼气能源,也改善了居住环境。宝丰镇喻家塔村、擂鼓镇护架村、竹坪乡宽坪村、溢水镇涧沟村、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楼台乡三台村、文峰乡太和村等村整村推进“三改一建”,美化了村容村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主扶”的“三改一建”工作机制切合竹山实际,构建了县、乡、村、户联动的农村能源建设新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自动循环”改良国家发明专利


  一直以来,我县推广的沼气池都是1984年定型的圆筒形侧水压式沼气池,1991年经我县农村能源科技人员改良为“圆筒形顶水压式沼气池”,但仍然未能改变老池型固有的料液运行“短路”、产气率低、清渣出料困难等缺点。2004年,我县引进了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这一拥有国家专利的新技术。该技术是西北农大硕士生导师邱凌教授经过10多年潜心研究发明的。县能源办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把这一技术中不适合本地需要的部分去掉,借鉴原老池型中合理、有效部分,试验并建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保留了标准水压式沼气池的优点,通过增设旋流布料墙、单向循环管、抽渣搅拌器等装置,将料液自动循环搅拌、破壳,清渣与消“盲”除“短”等新技术优化组合,解决了标准水压池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2005年,县能源办在中西片部分乡(镇)兴建了一批样板池,其良好的性能深受广大农户欢迎。2006年,我县将其做为主推池型进行推广,新建沼气池全部采用旋流布料自动循环技术。目前,该池型在全省仅极少数县市拥有,十堰市仅我县独有。

综合利用:再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竹山

  年初以来,沼气建设再掀高潮。3月28日下午,记者看到:一辆轻卡满载钢模驶出农业局大院,前往大庙乡。至此,县能源办将拥有的50套钢模全部“派”到建设一线。
  新农村建设,沼气必须先行——县政协副主席王治国告诉记者,这是县委书记書記日前下乡检查指导工作时,一路上对乡镇主要领导反复强调的观点。
  虽然眼下大多数农户对沼气的利用还仅仅是煮饭和照明,但是已经有不少农户开始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城关镇南门村、潘口乡悬鼓洲村的好多菜农发现,用沼液浇菜,菜长得更肥美,少病虫害。说到沼液喂猪,擂鼓镇护驾村党支部书记师利胜风趣地说:“好比是给猪喝啤酒”。事实上,沼液和沼渣经过密封发酵后,可用来养鱼、栽培蘑菇,为果茶等多种农作物施肥。
  根据《竹山县农村能源建设“十一五”规划》,我县“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建沼气池5000口,2010年使全县的沼气池达到3万余口,将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更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大力推广沼液浸种、沼肥种果、种菜等适用技术,推行“猪—沼—菜”、猪—沼—粮”、“猪—沼—茶”、“猪——沼——果”、“猪—沼—烟”等多种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率,由单一的获取生活能源走上综合利用沼气的轨道,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据县能源办副主任杨青测算,沼气综合利用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过亿元,还可保护16万亩森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成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更绿,天更蓝,农家更富,农村更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随着沼气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和综合利用,这不是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这一天的到来,一定不会太久远。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