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走笔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对“弱势群体”实施“强势关怀”,县民政局立足本职、开拓进取,扎实推进了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大病救助、救灾救济、临时救助等为补充,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全县3万多困难群众生活有了最低保障。
城市低保卓有成效。我县自1999年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累计投入低保资金2100万元,低保对象由最初的750人增加到现在7254人,人月均领取71元低保救助金,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5月18日,城关镇西关社区低保户李耀华将200元低保金寄给了在武汉读大学的女儿。他无限感激地说:“低保金对我家的帮助实在是很大,特别是女儿上大学以后,这笔钱基本可以解决她每月的生活费用了。”李耀华一家三口,妻子患子宫癌后,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县民政局及时把他家纳于低保救助,并为其妻解决2000元大病救助金,支持她实行手术。
城市低保涉及对象多,情况复杂。县民政局把加强规范管理作为城市低保工作的关键来抓,先后建立完善了《低保对象入户调查制度》、《低保公示制度》、《低保动态管理制度》等九类制度。他们把无依无靠无收入来源的“三无”户作为长保户,给予重点救助;将零就业家庭、子女上大学等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作为中短期救助户,与家庭签订《限期保障脱保协议书》,确保低保人群有进有出、应保尽保。同时,加大了复查力度,坚持半年一普查、季度小调整,采取政策公开、对象公示,让群众举报、监督,共同参与管理,坚决核减“人情保”、“关系保”及不符合低保政策的低保对象。他们还积极探索“造血救助”措施,引导低保家庭打工创业。今年,共帮助200多个低保家庭走出家门,在县内外找到挣钱的门路,49户127人终于步出困境,退出低保。
农村低保全面启动。县民政局为做好此项工作早着手,3月份就派出20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对农村困难群众进行走访调查,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共了解到全县2万多农村群众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线,他们住房难、吃饭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同时,对过去农村特困救助人群“错报漏报”现象进行及时纠正,2798名应保未保对象和特殊困难人群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至5月中旬,我县农村低保工作正式启动。该局又组织民政干部集中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指定局领导分乡镇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农村低保政策得到更好落实。
五保供养特色鲜明。为保障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县民政局投入大量精力抓“福星工程”建设,已建成乡镇中心福利院14所、村级福利院75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775人;投资7万多元为福利院配备电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高档生活用品,协调乡镇、村委会为福利院解决菜园、经济林地,使五保老人过上颐养天年的生活。麻家渡中心福利院近百名五保老人晴天上午进园子干些拔草之类的轻松活儿,下午大家在一起打牌、下棋、唱歌、健身锻炼,十分快乐。五保老人岑世贵说:“过去,一个人过日子,吃了上顿着急下顿,巴不得早点死。如今党的政策好,叫我活一百岁,都嫌活不够。”对不愿进福利院的五保老人,实行分户代养、包户服务,签订邻里代养协议,及时按政策标准将保障金足额兑现到他们手中。(陈兴云 邱代久 宋克平 龚勇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