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城关镇乔儿沟村的美国杏李苗圃基地里,几位农民正在嫁接杏李苗。村党支部书记、德龙林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德柱说:“这些苗子,可以供发展5000亩基地。”据悉,虽然杏李还未进入丰产期,该村未雨绸缪,已经着手建设保鲜库。像该村一样,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初见成效,前景广阔。
自去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培植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茶叶、烟叶、林特、蔬菜、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布局、企业化经营、高效性发展。
茶叶产业已经成为第一大农业产业。两年来,我县集中力量打造“两山一岗”(即大观山、九华山、九里岗)为核心的西部、中部、南部三大茶叶产业带,面积达到10万亩,覆盖12个乡镇,年创产值1亿多元,受益农户数万户,已经被确定为全省农业板块经济建设项目。
烟叶产业成为财税贡献最大的农业产业。我县在集中建设柳林乡、官渡镇万担烤烟专业乡(镇)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集中发展三河、郑家坪、公祖和楼房、中场等千亩烤烟专业村。2006年,烟叶生产科学抗御了多种自然灾害,全县收购烤烟4.89万担,同比增长1.37万担;烟农种烟收入实现2100万元,同比净增600万元。实现税收510万元,涌现出收入过万元的烟叶生产大户719家。
特色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主体作用日渐显现。不仅是茶叶、烟叶,林特、蔬菜、畜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以林特、茶叶、烟叶、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68.8万亩,比2005年净增11.7万亩,特色产业共实现产值646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7%,为农民增加收入1205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1%。特色产业发展还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1149万元。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共网络带动农户近10万户,覆盖人口30.5万人。2006年,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1.7亿元。
农业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两年来,我县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全县共组建农产品协会18个,培植农产品营销人员25人,发展专业合作社2家、农村经营大户7311户。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促农增收500多万元。2006年,全县新增农村经济示范户2971户,总数已达8283户。(弓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