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三级联创特色展示”系列之六
发布时间: 2007-08-1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选准带头人   致富一个村

桥儿沟村党群合唱富民曲

  8月15日,在城关镇桥儿沟村2组杏李种植大户龙德雄的杏李园里,只见村党支部书记龙德柱手持剪刀,站在一棵杏李树旁,为果农们上杏李修剪课,在他的指导下,50多名果农在现场进行了实际操作。“今年培植的30亩杏李苗长势良好,今秋新发展300亩杏李已落实到地块。把桥儿沟建成花果山,致富众乡邻是党员干部的愿望。”龙德柱满怀信心的说。
  桥儿沟村是全县首个引进种植美国杏李过千亩的村,也是在全县第一个成立生态林果有限责任公司的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龙德柱,村民们高兴地说,千好万好,不如有个好领导。2004年3月,龙德柱打工回到家乡,决心用智慧和双手,为乡亲们开拓一条致富的新路。通过考察,他确认发展美国杏李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致富项目。为了让村民吃上“定心丸”,他个人投资20余万元,租种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107亩,联合44户农民开发种植杏李250亩。
  龙德柱带领党员、群众发展杏李,赢得了镇党委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2004年7月,他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6月又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坚持三年不间断地发展杏李,到去年底,杏李种植户达105户,面积达到1200亩。龙德柱给我们描绘了杏李发展前景:今年内发展到1500亩,并逐步向周边村辐射,使其规模达到3000至5000亩。
  为改善村干部队伍年龄、文化、能力和素质结构,解决村党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该村党支部注重把村里3名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有销路、搭商桥的“经纪人”,有技术、带头富的“土专家”培养成党员。被群众誉为“土专家”的龙德雄,是率先响应种植杏李的大户,他通过向书本学理论,在杏李园里搞实践,掌握了果树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还热心为果农们提供技术服务,去年7月加入了党组织。纳新党员毛胜武,去年依托承包的100亩山场,办起了养鸡场,年养鸡6000余只,收入2万余元,在他的帮带下,有10户村民发展养鸡业。
  通过发展特色致富产业,增强了村党支部的疑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一呼百应,修通村水泥路,群众自愿投工捐资,目前全村新修通村水泥路10公里,扩修硬化水泥路面7公里。公路修通后,新建楼房21户,改造农户38户,建沼气60口,修水窖30口,铺设饮水管道5000米。充分展示了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据资料显示,全县通过建立乡村党员干部联系农村人才制度,把农村人才作为党员发展和村级后备干部的重点对象培养,目前已在农村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2580名,采取群众推荐、组织提名等方式,在村班子调整中推选了687名农村能人进入村班子,从而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党世根  刘佳平)

短评:头雁高飞事业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组织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选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城关镇桥儿沟村党支部是我县实施“双培一促”活动的成功典范。
  实践证明,以“有能力带头富,有党性带领富”作为新时期挑选农村干部的条件,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把党员经济能人培养成“领头雁”,是创新用人观念,着力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把农村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是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知识结构单一、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有效手段。
  头雁高飞事业兴。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的党才有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能最终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