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做好“加减乘除”文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 2010-10-13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徐 勇 

     
    竹山的工业起步较早,但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工业效益低,存在两大软肋,一是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偏大,技术装备落后,特色资源转化不够,产业升级及技术改造压力较大;二是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矿产开发等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环保政策重点监管的产业,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做加法,发挥叠加效应,培植特色骨干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电,科学转化矿产,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致力构建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支柱产业集群。一是大力培植水电能源产业。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潘口、龙背湾、小漩、大磨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力促公祖河、高望滩、鼓锣坪、百川沟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水电总装机突破90万千瓦,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税金2亿元以上,将水电能源产业培植成为县域主导产业。二是着力培植矿产开发产业。坚持“依法规范、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安全环保”的方针,一手抓矿山整治、技术改造,一手抓招资选商、企业重组,推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与科学利用。依托世界稀有的绿松石矿资源,按照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支持绿松石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快推进国际绿松石城建设,努力把竹山建成世界绿松石珠宝饰品交易中心。以湖北银矿为依托,支持加拿大明科矿业公司与鑫银公司合资成立的华凯矿业公司发展壮大,建设鄂西北贵金属选冶基地。依托铌—稀土、毒重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选冶产业,把竹山建成鄂西北重要的特色选冶基地。坚持按照“依法规范、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安全环保”的方针,支持秦巴钡盐公司、宝来矿业公司、中强钒业公司、福升矿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抓好竹坪重晶石开发、得胜施家河铁矿开发、席家沟铁矿开发、施家河铁矿开发、双台花园2万吨铁精粉加工、吉阳2万吨铁精粉加工、得胜铌-稀土开发、秦家河钒矿、溢水钒钼矿、石煤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矿产开发项目建设,使其尽早竣工投产。力争到2015年,培植80家特色矿产骨干企业,矿产开发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税金1亿元以上。三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肚倍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扶持天新公司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外向度和产品竞争力,把竹山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单宁酸、没食子酸生产和出口基地。促使湖北强生园公司尽快建成投产,加快发展茶油及桐油加工业。依托圣水品牌培植“两山一岗”三大茶叶板块,盘大做强“高香型生态绿茶”产业。抢抓绿色保健品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在巩固提升古牛泉酒业公司、兆华山野菜公司等一批有机食品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盘大做强以猕猴桃、木瓜、板栗、花生、油料、小杂粮、山野菜等加工为主的有机食品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二、勇于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正确处理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能源消耗减少与工业持续发展的双赢,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有保有压和区别对待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要充分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农物等特色资源,加快发展水电能源、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努力提高这些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按照调高产业层次、调优产业结构的思路,加快推动矿产开发、林产化工等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一批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改造一批消耗大、低产出企业,着力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由“大”向“优”转变,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产品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迈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致力构建适合竹山县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三、积极做乘法,发挥乘数效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来抓,以“做大支柱产业、做强骨干企业、开发特色产品”为目标,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加快推进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狠抓项目建设。一方面,谋划一批好项目。按照“资源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重点谋划和推进“城关物流中心”、“国际绿松石城”、“明清工业园区”、“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宝丰建材工业园”、“打造中国最大没食子酸、单宁酸生产基地”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为竹山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二方面,争取一批好项目。抢抓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机遇,以抓投入、促转型为目标,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全力做好项目争取工作,争取每年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预算内投资计划盘子,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三方面,大力推行绿色招商理念,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变大招商为招大商,实现招商引资到招资选商转变。在具体操作中,要把项目的环保程度、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和建设进度作为招商引资的基本要求,大力引进产业生态链长,产品关联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龙头带动项目,致力营造大聚大散、大进大出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推动全县经济开放性发展。
    四、稳步做除法,破除制度障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向改革要动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推进社会观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发展机制创新。二是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完善和落实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法规健全、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活而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培植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真正让城乡劳动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干成事,形成全民创业的时代潮流。三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创优环境作为投资最省、见效最快、收益最丰厚的长效基础工程,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致力营造一流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凡是上级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凡是出台的政策措施,在优惠程度上优于周边地区,在收费标准上低于周边地区,在服务保障上好于周边地区,千方百计地营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的“双低环境”。创新政府工作运行机制,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等,深入开展“社会公众评议政府机关”活动,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机关。深化农村、企业、公民、政府四大信用工程创建,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和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着力打造“信用竹山”。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广大公务员的依法办事能力。严格执行重点建设项目“封闭运行”制、检查企业准入制、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和企业违规“首次不罚”制等,树立“尊商、重商、护商”的良好风尚,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真正形成职能部门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者系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干部)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