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儿沟:“合作”种杏李
策划组稿:王素冰 全 正 刘佳平
龙德柱指导村民为果树治病。
正在建设中的合作社鲜果冻库。
刚试花桂果的杏李已长出豆大的果实。
果林间的作业道。
龙德柱说,等冻库建成后,就把牌子端端正正地挂起来,哪怕是农民办的合作社,也要正正规规地办事儿。
背 景
A、竹山县德农林果专业合作社 城关镇桥儿沟村民自发组建的经济合作组织,以种植、经营鲜果新品种美国杏李为主要合作主体,全村226户929人,现已有107户加入该组织。农户以土地和劳工入社,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市场销售等服务。
B、龙德柱其人 1970年出生,当过兵,转业后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商品营销十余年;2004年回乡创业,带头种下了120亩杏李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发展杏李1100亩;2005年被村民海选为村主任,现为桥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主持全面工作,为“合作社”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去年被评为全县十大年度经济人物之一。
C、关于美国杏李 2000年由美国林果所研究开发,为杏、李杂交新品种,2001年由河南果木研究所引进到国内。具有含糖量高、口感好、观感鲜亮的特点,现国内超市售价40元每公斤左右。
数 字
村情:桥儿沟村共有226户929人,种植美国杏李达到107户;
面积:全村杏李种植面积达1100亩,种植面积超过10亩以上的有5户;
产值:预计每亩可收入8000—12000元,丰产期在2010年以内;预计2008年每斤批发价格在3—5元,市场价格每斤15—30元;今年产果保守估计应该在6万斤左右。
品质:美国杏李口感好,含糖量高,普通苹果含糖量不超过10%,而美国杏李含糖量则在18—22%之间。
品种:引进了杏李4个品种:风味玫瑰、味帝、恐龙蛋、味厚。
现 场:花果山上的生机与希望
踏着新修的水泥台阶路,沐浴着林间的芬芳,4月中旬,我们登上了桥儿沟杏李基地中的一个山岗。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葱茏的李树。
龙德柱告诉我们,今年是李花开得最盛的一年,虽然遭了倒春寒的袭击,但挂果率仍比较高。拨开枝叶,果见一颗颗豆大的小杏李点缀于绿叶之间。“到底怎么样,今天七、八月份就会有个结果了!”龙德柱感慨地说。
“估计这1100亩每第一年能收多少?”龙德柱停了停,说,“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低于6万斤吧,丰产后应该能达到60-80万斤,亩平产值可以达到5000-8000元。”
“你对市场销售担不担心?”“我最担心的还是种植和管理,”龙德柱说,“土壤测试、苗种选定、防虫治病、科学耕种……农业生产的一环跟不上都不行。还好,这些总算闯过来了。至于销售,我一点儿都不着急,一是我这个品种是个新品种,品质也好,我们种得在全国都算是早的了;二是我做了多年的流通行业,人也熟,这几十万斤的量不愁销。等过两年到了丰产期,我们要用最好的诚信和服务把大批的果商引进来,让桥儿沟真正成为杏李的卖方市场,到那时,我们村才是真正的新农村啊……”说到这儿,龙德柱的眼里满是自信和希望。
感 言: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城关镇党委书记吴善兴:建设新农村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发展生产、致富农民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永恒主题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桥儿沟村是一个比较落后的贫困村,山场面积大,经济基础弱,生产生活条件差。如何建设好这样的新农村,村支书龙德柱大胆探索,作出了发展杏李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选择。赢得了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为建设新农村抓住了主要矛盾,突出了核心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桥儿沟的杏李产业,就农民参与的程度和空前高涨的热情来讲,已经初见成效了。尤其是他们正在实践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培植主导产业、推动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非常好的发展之路。
村支部副书记、主任龙德柱:新农村建设是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基础的,一个完整、健康、持久的产业才是推动新村建设的根本。首先要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然后做到产销一条龙,这样就能减少销售风险;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要是健康、持久的,而不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在经营手头产业的同时,就要开发下一个产业,使产业良性循环。
村民汪明柱:我把所有的地都种上了杏李,一共4亩。我现在基本上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任何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咬咬牙,挺过去就好了,产业结构调整要敢于尝试才行。
启 示:好一条“合作”之路
“龙德柱种李”显然不是普通的植树造林,更不是某农户自发地在各自门前栽几棵桃、种几株李,它应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现象。其意义在于,通过杏李,该村把全村人发动起来、“合作”起来了;其意义更在于,在“种桃还是种李”的问题上让村民作了主,真正用市场的手段、利益的纽带把农户拧在了一起。
农村经济合作社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了,但能够持久而健康地运行下去的并不多,有一个懂管理、善经营的领头人很关键。龙德柱凭着多年营销的经验和眼光,大胆引进、种植美国杏李,办起了合作社,因为其懂技术、善经营,市场销路不愁;村民信任他,自愿跟着他干,虽也投入不小,担着风险,但因是自愿选择的,也就增强了种植过程中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减少了种植环节的风险。合作社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具体、机制健全,因此,它肯定比一味地行政命令式发展起来的产业项目更具生命力。
尽管桥儿沟的杏李基地面积还不是很大,在市场的风浪中,“德农林果专业李合作社”还需要接受更多的严峻的考验,但由于它外连市场、内聚民心,机制健康,已取得了成功经验,发展态势良好。我们祝愿龙德柱和他的“德农林果专业合作社”走得更远、更健康,为我县村级产业发展趟出一条好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