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魅力新村——和谐文明新村大展示”系列之八
发布时间: 2007-06-1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圣水:和谐起新村

策划组稿:冯家斌 李金柱 杨华



漂亮卫生的厨房。


规范标准的村委会。


孤寡老人有了幸福的家。


茶叶让农民富起来。


和谐新村美如画。

背景

  A:得胜镇圣水村   2003年省定重点贫困村,2006年县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白竹公路穿村而过,是湖北十大名茶之一“圣水翠峰”的产地,是圣水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全村6个村民小组,450户,1766人,下辖邬家院小区、边家沟小区、老村委会小区和新村委会小区。
  B: 邬家院小区    位于圣水村4组,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辖66户230人,耕地面积311亩,其中水田71亩,茶园240亩。

数字

  A、产业发展:2006年全村茶叶面积1890亩,人平超过1亩高效生态茶园。
  B、安居工程:2006年起,邬家院小区新修到院水泥路1100米,到户水泥路500米,粉刷房屋66户,建沼气池160口,新建路边护栏400米,建垃圾池2个。
  C、基础设施:拦河坝1座,高标准堰渠1000米,便民桥1座。
  D、人平收入: 2006年全村人平纯收入达2000元。

现场:示范新村看圣水

  得胜镇圣水村因圣母山得名,更因茶盛名。似火的6月,记者走进圣水村,放眼望去,漫山茶园盛绿滴翠,茶香扑鼻;村内路相通、户相连,绿树掩映下的别致农舍、路边绽放的鲜花、房前屋后结满硕果的果树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画卷。在村支部书记师利波的带领下,记者对这一如画的村庄进行了游览。

壮大茶叶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邬家院小区座落在山脚下,文峪河潺潺流过。张续斌是邬家院小区村民,师利波与记者信步来到他家,谁知他家由“铁将军”把门,师利波才想起来,张续斌到村上新办的福利院干活去了,他妻子可能在后山茶园采茶,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拉上记者去参观茶叶基地。后山一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一片,不少村民正在茶园里忙碌着。师利波介绍说,张续斌一家3口,有茶园3亩,去年他家茶叶收入6000多元,今年应该超过这个数,再加上张续斌在外做点活,家庭年收入是个不小的数字。到目前,全村1800多亩茶园已实现收入360余万元,全村人平超过1亩的高效生态茶园真正成了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实行安居工程建设美好家园

  随师利波一路转着,沿途经过的房屋都是经过翻修过的,树木丛中,白的墙,黑的瓦,干净的院落,构成一片舒适的田园风光。师利波说,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让群众富起来,还要让群众真正能够安居乐业。自2006年开始,该村以邬家院为示范点推行安居工程,新修到院水泥路1100米,到户水泥路500米,新修平板桥2座,连接了该小区与白竹路的交通,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对66户村民房屋进行了粉刷、吊顶、调脊,做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户户实施“三改一建”。村民吴祥瑞改用沼气后,照明、做饭都用沼气,他高兴地让我们参观他家的厨房,瓷砖贴的案板明亮发光,现代厨具一应具全,他自豪地说:“我这厨房不比你们城里人的差吧?用的沼气干净卫生,还不用花钱买!”

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型农民

  邬家院小区,道路宽敞,路面整洁,小区一东一西还有两个大大的垃圾池,再看小区宣传栏上的《卫生公约》:“垃圾必须倒入垃圾池;室内室外保持整洁,每天打扫一次;不得随意占用道路,每周定期按各自负责路段进行清扫,保证干净畅通”。有钱了,吃得好住得好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得跟上来。该村以“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为载体,在群众中开展讲卫生、树新风的互评活动,提高群众热爱家园、美化家园的意识;倡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逐步达到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目的;推行生育文明新风建设,整体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真正实现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在圣水村,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和谐文明新村正在建成,一个明珠新村正在崛起!

感言:和谐发展是关键

  得胜镇党委书记、镇长范奇: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我们在圣水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坚持政府引导,农户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托和发展壮大茶叶产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加大院容院貌整治,结合“三改一建”,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确保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加强民主管理,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明意识,促进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说,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统筹兼顾,和谐发展,不仅要让群众富起来,还要让群众安居乐业,倡导文明新风,提高群众素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从本质上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共享文明的目的。



启示: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其目的是加快农村发展,从方方面面来缩小与城市差别,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得胜镇圣水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益于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和谐兼顾的科学理念。
  在当前形势下,广大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其一经济发展不够,老百姓不富裕,其二精神文明建设落后,老百姓整体素质不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二十字”方针,和谐兼顾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让群众富起来,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项目,就象圣水的茶叶、洪坪的烟叶,能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其次,要能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现在农村老百姓为啥羡慕城里人,生产生活环境差是重要原因;其三,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大力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确保广大农村在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乡的统筹和谐发展。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