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寻亲(2):五省媒体组成“寻亲联盟” 寻亲第一站没能找到家
发布时间: 2008-10-2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秦楚网消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毅

  最近,一个十堰女孩打工挣钱帮一名聋哑男子寻家的故事感动了杭州。“无论家在哪里,我都要帮你找到。再苦再累,我都要送你回家。”十堰女孩的决心让人动容。
  昨日,在《青年时报》记者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24岁的十堰女孩小周。因不想让父母担心,她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

见面就能读懂他的手势

  小周出生在竹山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2004年8月,她跟男友分手后,到山东兖州的干妈家去散心。
  后来,她发现跟干妈同住一个院子的一名聋哑男子有点特别:他二十五六岁,一米七几的个子,清瘦,穿戴整洁,逢人总是面带笑容。他每天起得很早,把院子打扫一遍后,就去附近的小吃店做工。
  见小周经常盯着自己看,他也注意到小周,常对她笑。就这样,他们认识了。他经常会跑到小周面前,表情夹杂手势,比画个不停。
  也许是有缘,他的手势小周基本都能看懂。很快,小周成了他的知己、他的嘴巴,成了他跟外人交流的桥梁。
  因为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小周给他取了个名字:小张。

迷路之后忘了家在何方

  接触中,小周慢慢知道了小张的一些情况。
  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六口人,三兄弟里他是老二,老四是个妹妹。
  离家前,他父母在采石场里上班,哥哥和弟弟都在外面打工,他在家附近的一个纸箱厂工作。
  1997年7月的一个星期六早上,他骑着自行车去附近的一个小地方玩。中午,他迷路了。他找人问路,比画半天没人明白,只好不断地朝前走。饿了,找地方讨点吃的。困了,睡在马路边。10多天后,他扒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到了杭州。
  1997年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71岁的杭州富阳市春江街道聋哑人余维标在杭州办完事,经过火车站时,发现小张双手抱膝蹲在铁轨边伤心地哭,就用手语跟他交流,但一问三不知。
  余维标在杭州以捡破烂为生,很同情小张的遭遇,便带着他四处找家,先后去过江山、上海、南京等地,但都一无所获。小张开始闷闷不乐,几次想自杀,都被余维标及时发现制止了。

扒火车流浪6年没找到家

  1998年夏天,小张来到1年前自己下火车的地方,用同样的方法上了一列火车。他希望火车能把自己带回当初来的那个地方,然后根据回忆,一点一点地找回去。
  火车把他带到了南京,高楼林立的城市让他迷失在人群中。他记得家在农村,没有高楼,就跑到农村捡破烂、住桥墩,同时凭记忆找家。1年过去了,他差不多把南京周边的村庄都找遍了,依然不见自己的家。
  2000年,他扒火车去了郑州,继续捡破烂、住桥墩寻家。2002年到山东兖州,仍然没有收获。他渐渐明白了,光靠自己扒火车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根本不可能找到家。
  渐渐地,他学会了炒菜,在一家很小的店里打工,一年能赚到两千来元钱。他开始租房子住,暂时把找家的心愿埋进心底,过上了普通打工者的生活。

陪他找家翻烂两本地图册

  小张找家的经历深深感动了小周,小周向他保证,一定要帮他找到家。
  小张开始努力回忆老家的特征:
  家乡有很多小山丘,吃的是大米,一年种一季水稻,还有大片大片的黄麻和油菜花,河里有许多菱角,村头有很多竹子。
  家里养鸡、鹅、鸭。
  村民们把牛粪贴在墙上,晒干了当柴烧。
  村里有一个大水库,天旱时,水稻都是靠这个水库里的水灌溉的。
  村边有一条河,他时常把鹅、鸭赶到河里去放养。
  小周知道,找家要很多钱,要跑很多的地方。她找了份工作,洗脚工。小张也在街上卖爆米花。每天晚上,他收摊回家,把钱交给她,兴奋得像个孩子。
  有一天,她和他一起去菜场买菜。他指着摊位上的芹菜,跟她比画。小周明白,他是说自己的老家产芹菜。她开始让他回忆老家的特产、标志性建筑物、代表性动植物等,让他把这些特征画成图片,尽可能地搜集信息。她带他去网吧,一点点地搜集和他家有关的点点滴滴。
  她带他去广东找家,几乎把所有的村庄都走遍了,依然是失望。她又带他去镇江,依然是绝望。
  为了帮他找家,她手上的两本中国地图册都翻烂了。

女孩承诺再难也要帮他找到家

  在找家的过程中,他们暗生情愫。
  2004年春节前,小周把小张带回十堰老家。见她带回个又聋又哑的男朋友,爸妈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你怎么会跟这种人处对象?太丢脸了,还是早点走吧,当我白养你这个女儿好了!”当晚,妈妈几近乞求地对小周说。小周强忍泪水点了点头。
  年三十晚上,小周一夜未合眼,天一亮就进城买火车票,正月初二就带着小张离开了家乡。
  随后几年,小周再没回过家,拼命打工,赚点钱就带小张去找家。今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小张看到电视,满眼是泪,小周带他去四川找家。10多天后,他们失望而归。
  小张觉得自己拖累了小周,时常自责得要跟她分开。但每到真正要分开时,他俩都会抱在一起痛哭。结果,谁也离不开谁。
  小周表示,跟小张在一起,虽然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更多。他对她体贴入微,也很聪明。同院房客家的电风扇坏了、门锁坏了,他只要看上几眼,便能“手到病除”。在小周眼里,小张除了聋哑这个“缺点”,其它什么都好。
  上个月,妈妈给她打电话说,村里与她同龄的女孩子都结婚生子了,催她回家结婚。
  “也许,我和小张的离别就在眼前。这4年,我愧对父母,无法去面对他们。但我的决心不会动摇,不管多苦多难,我一定要帮小张找到家。他不找到家,我一生都不会心甘。”小周对记者说。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