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竹山小伙救人沉汉江 父老乡亲深情忆英雄
发布时间: 2010-12-13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文/图: 张 成

  面对滚滚的长江水,面对一个即将消逝的生命,他奋勇一跃,用年仅26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的壮歌。他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被网友尊称为“80后的表率”、“不死的英雄”, 共青团湖北省委追授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共随州市委追授他为“舍己救人好青年”,他就是原籍竹山的青年曾照慧。

  逝者已矣,精神长存,英雄牺牲后,人们不禁要探寻他的家世,寻找他成长的足迹。他的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青年英雄?他短暂的一生,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带着这些疑问,12月9日,笔者来到了曾照慧的故乡——竹山县潘口乡魏沟村进行了采访。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在他邻居、亲戚、老师们的讲述下,一位英雄的形象在笔者眼前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事件回放:

  年轻的生命划出了人生最美的弧线

  汉江之畔,年轻的他纵身一跃,用26岁的生命划出了人生最美的弧线。

  12月3日上午9时40分,武汉市硚口区长丰乡舵落口村汉江边,很多武汉市民目睹了这一过程:当时,年轻的曾照慧正在江边散步。不远处,一名婆婆沿江而行,徘徊甚久,突然,她跳入江中。江水澎湃,波涛汹涌,很快淹没了婆婆的身体。一条生命,眼看着就要被江水吞噬。

  看到有人投水,来不及多想的曾照慧迅速脱掉鞋子,纵身一跃,跳入江中相救。时值寒冬,江水冰冷刺骨,他在江中奋力前行,逐渐接近婆婆并试图将其救起。然而,江水无情,很快冲散二人。婆婆被江水所挟,沿江而下,在下游2公里处被一位名叫易虎的武汉青年救起。而曾照慧,却被冰冷的江水吞噬。

  两小时后,武汉市水上公安分局舵落口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民警迅速调集打捞船进行搜寻。

  四小时后,民警终于在曾照慧跳江救人处下游打捞出他的遗体。

  蓝色T恤、黑色裤子、白色袜子——这是曾照慧跳江救人时的穿着,现在已被江水浸湿。他的父亲曾广成、妹妹曾杨柳闻讯赶来,发疯似地冲到他的身边,不停地按压他的胸口……

  但是,奇迹没有发生。

  成长足迹:

  父母传承给他一颗善良的心


  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善良的父母,传承给了他一颗善良的心。

  三间土木小屋,墙面斑驳,不时有风化的泥土脱落。巍峨的青山下,崎岖的山路边,这座简陋的土屋显得十分寒酸。

  这就是曾照慧的故居,位于魏沟村大山深处,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在这座土屋里,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前20年。如今,土屋已被变卖给一黄姓村民,虽几经修缮,仍显得破败不堪。

  曾照慧童年时的家境,由此可见一斑。

  据魏沟村村主任金德全介绍,曾照慧的父亲名叫曾广成,现年55岁;母亲王武枝,现年51岁。二人一直患有胃病,身体很不好。结婚以后,曾广成便与兄弟分家,只分得两间土屋,他长年吃药治病,家境非常贫寒。

  “别人家的男人都能外出打工赚钱,日子还能过。曾照慧的父亲身体不好,很少外出,只能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在村里,他家算是特困户了。”金德全说,“在曾照慧之前,曾广成曾有个儿子,比曾照慧大4岁,12岁那年,得了肠梗阻,花了不少钱治,最终还是死了。这件事情对两口子打击很大,王武枝经常以泪洗面,哭得声音都嘶哑了,自那之后,(王武枝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他妈心善得很,村里来了乞丐,他们经常请到家里吃喝。平常村里人杀猪宰羊,她都躲得远远的。村里哪家老了人,他妈总是第一个去帮忙。”曾照慧的二妈冯玉荣介绍说:“他们一家人心太善了,自己穷,还见不得别人受苦。其实曾照慧的妹妹曾杨柳,是曾广成夫妇‘捡’来抚养长大的。”

  据冯玉荣介绍,曾照慧6岁那年,一个女婴被遗弃在魏沟村,村里人怕添麻烦,无人愿意收养。曾广成夫妇知道后,不顾亲戚家门的劝阻,毅然收养了女婴,并将她抚养长大。这名女婴就是曾照慧的妹妹曾杨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境,造就了曾照慧吃苦耐劳的性格。据邻居们回忆,曾照慧从小特别懂事,七八岁时,他就学会了做饭。一放学他就主动下地,帮助父母干农活。“打猪草、放牛、插秧、割麦子,没有这孩子不会的,更不用说洗衣服、做饭、洗碗这些家务活儿了。”冯玉荣回忆说。

  母善儿必孝。除了教会儿子超越同龄人的坚强和勤劳之外,曾广成夫妇还传承给儿子一颗善良的心。曾照慧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现为潘口乡芦苇小学教师的曾照坤回忆,那时候学校穷,每学期只发给班上两个黑板擦,用秃了就没有了。班里的黑板擦用秃了的时候,曾照慧总是悄悄地把黑板擦带回家,用他妈做鞋子剩下的细布裁成布条,做成黑板檫的形状,再牢牢地固定在黑板擦的底板上。

  知恩图报:

  英雄小时曾被人从水中救起

  小学毕业、“胆小”、水性不好,英雄其实并不“英雄”。

  一个舍身救人的英雄青年,在常人眼中,一定是个胆子大、水性好的人。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得知,曾照慧其实只是小学毕业,性格较为内向,甚至有些“胆小”,他的水性也并不怎么好。

  据冯玉荣介绍,因为家贫,曾照慧没上多长时间学,成绩也不是特别好。“家里穷,父母病多,一到农忙的时候,曾照慧就三天两头请假,平常一放学就下地干活。因为这个,他书读得不多。”冯玉荣说。

  曾照慧13岁那年便辍学了,次年外出打工。“五年级是读完了,六年级读没读我记不清楚。”冯玉荣补充道。

  曾照慧的小学老师曾照坤证实了他二妈所言。曾照坤还告诉笔者,在他们眼中,曾照慧其实是个很腼腆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这孩子似乎有些自卑,平时感觉他有些内向,很腼腆,见到生人会脸红,胆子不是很大。”

  那么,曾照慧的水性如何呢?据冯玉荣介绍,曾照慧其实并不是很会游泳。“我们这里是山旮旯,有水的地方少,他其实不太会水,甚至有些怕水。”冯玉荣介绍说。

  据冯玉荣和金德全回忆,曾照慧怕水、“胆小”的特点,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曾照慧两岁那年,他在家门前玩耍,不慎落入水井,在一位路过村民的艰难搭救下,才捡回了一条命。这件事对曾照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吃亏捡见识,从那之后,他父母就对他看得很严。稍微大点了,父母更是严格限制他到水边玩耍,还时常拿这件事教育他,要他懂得感恩。他胆子小、怕水,与这件事有关。”金德全介绍说。

  “一个不会水的娃子,为什么要跳进水里救人?这原因别人不晓得,我最清楚。他是别人从水里面救出来的,见到别人落水,他肯定会救。知恩图报,这道理他妈经常跟他讲,他懂。”冯玉荣抽泣着说。

  人穷志坚: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父母多病,哥哥夭折,家境贫寒,自幼辍学,当这么多的苦难压在曾照慧肩上的时候,命运似乎仍未垂青于他。2001年,曾家再遭变故,一场大火让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据曾照慧的邻居们回忆,2001年冬季的一天,曾广成家的土屋不知何故突然起了大火。曾家地处偏僻,水源有限,左邻右舍虽奋力扑救,大火还是烧光了曾家。“家里的桌子、椅子、茶几、被子,凡是烧得着的,全都烧成了灰。椽子都被熏黑了,木窗子全被引燃了。”冯玉荣回忆说。

  这场大火,让曾家彻底一贫如洗了。那时的曾照慧,年仅19岁,但已外出打工四年有余,从此之后,他不得不更加辛苦地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几年间,曾照慧先后到过深圳、东莞、河北等地,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

  “外面打工肯定苦,但这孩子回家从来没叫过苦,每年都会给家里带回上万块钱,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开销全靠他。”冯玉荣介绍说。

  经过曾照慧几年的打拼,曾家的生活开始慢慢有了起色,一家人开始筹划盖新房子。在这期间,魏沟村有不少村民外迁到了随州,曾照慧听说那边交通便利,条件比这里好不少,便于2004年,带着全家迁往随州市淅河镇邵岗村。

  “父母的病情越来越重,人也越来越老,去了随州之后,家里越来越依靠曾照慧了。新家难建,穷家难当,他们走了之后,我们见面少了,但我能想象到他的艰难。这孩子,命苦啊!”冯玉荣感叹道。

  令人唏嘘:

  牺牲前,父母还在张罗他的婚事


  望儿成婚,父母最大的企盼,竟成永远的遗憾。

  举家迁往随州之后,曾家的“家运”并不见好。2006年,曾广成在开手扶拖拉机拉稻谷时,不慎发生意外,右手被绞进三角带,小指断为两节,拇指扭曲变形,经过三次手术,花去了上万元。本就多病的他,从此劳动能力愈见低下。

  父亲受伤,压在曾照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就在父亲受伤的那年,懂事的妹妹曾杨柳跟哥哥一样,选择了辍学打工。那年,她16岁。

  有了妹妹的帮忙,曾家的经济状况很快好转。兄妹二人漂泊在外,相互照料,家里很快红火了起来。

  冯玉荣在今年10月16日去过曾广成家。她告诉笔者,在曾照慧和妹妹的努力下,相对以前,曾家日子好过多了。“家里有三间大瓦房,砖木结构的,冰箱、洗衣机,啥电器都有,还有一台拖拉机,干农活再也不那么辛苦了。”冯玉荣回忆说。

  家中状况略有起色之后,能够见到曾照慧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曾广成夫妇最大的企盼。

  冯玉荣回忆道:“我在随州期间,他父母几次跟我谈到儿子的婚事,还让我帮忙介绍合适的姑娘,这是他们两口子最大的愿望。不料,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天他们再也看不到了。”

  采访后记:

  “平凡”的英雄

  虽然身在曾照慧的故乡,然而采访曾照慧的过程,却颇为艰难。

  在得知曾照慧的事迹之后,笔者多处打探,一直未能打听到曾照慧在竹山县的具体住址。最后还是顺着《楚天都市报》等报纸的报道,循着字缝里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最终锁定了他以前的住址。笔者从县城出发,驱车10余公里终于找到了魏沟村,见到了他的邻居、亲戚、老师……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寻觅、探求。最初,曾照慧在笔者心中,是一个“逝去的人”,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英雄青年的形象,才在笔者心中逐渐清晰,笔者仿佛触摸到他的血肉、他的灵魂。

  他肯定不是大家心目中传统的“英雄”。舍己救人的他,无疑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然而,他的文化程度——确切地说并不高;跳江救人的他,按照常理,应是游泳高手无疑,然而,他水性并不好;面对江水,他毫不畏惧,纵身一跃,舍生取义,这样的人,在常人眼中,应该非常“胆大”,然而,他却生性“胆小”……

  可以说,他不像其他的“英雄”,他不“高”、不“大”、不“全”、不“完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或者说巨大的反差,让平凡的他显得愈加不平凡,让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显得尤为真实和可贵,显得更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可以想见,水性不好、生性“胆小”的他,面对江水纵身一跃时,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他却没有丝毫的犹豫,由此可见,这完全是本性使然。

  平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还活着,活在了笔者的心中,活在更多人的心中。



这是冯玉荣保存的唯一一张曾照慧的照片

曾照慧少年时近照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