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采民风
文/图 李 俊
“山歌不唱不开怀,石磨不推不转来,酒不劝人人不醉,花不逢春不乱开。”“一把芝麻撒上天,口里情歌万万千,东边唱郞西唱姐,情歌都是情人编。”5月6日,“千里堵河行”采访组来到了风景秀丽、风情独具的悠悠古镇——官渡。在官渡镇桃园村我们有幸听到了当地“山歌王后”黄继珍和他丈夫张佑德现场为我们表演的山歌。高亢清脆的歌声在驴头峡谷间回荡,穿透奇山秀水直上云霄,让人如沐清风、如饮甘泉、爽到心底。
对官渡镇我们并不陌生,曾多次来这里采访、采风,对这里的山水、田园、农舍、乡亲都已再熟不过了,但每次的到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别样的收获。那座神秘雄奇的驴头山,那条蜿蜒清澈的官渡河,那片古老沉静的石板房,还有那长长的石板街、迎风起舞的木吊桥、每日清晨的背篓集市……无不让人耳目一新、留恋忘返。然而,官渡镇最具魅力的还不在这些,而是古老、深厚、丰富的民间文化。这里典型的民间文化有四大类:民间山歌、民间故事、民间收藏、和民间剪纸。
在官渡街上我们遇到了“民歌王子”熊仁保,这位与李文贵、黄继珍并称为官渡镇“三大歌王”的他听说我们要听山歌,张口就来,一首《双谈妹》声情并茂、清脆悦耳、余音袅袅。他说:官渡人就爱这口,三天不唱喉咙发痒。自打他记事起,官渡会唱山歌的就有半数以上,上至70多岁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娃儿都能唱。谈恋爱时唱情歌,过喜事唱喜歌,办丧事唱孝歌,薅草时唱“薅草锣鼓”歌,平时夏夜纳凉一吆喝院子的人聚在一起打起锣鼓唱花鼓歌。他告诉我们,06、07年官渡镇连续举办了两届“民歌擂台大赛”,那场面简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报名参赛的上百人,台上一人唱,台下万人和。
提到官渡的民间故事,足以让官渡人骄傲与自豪。官渡老街上有一位高姓老人,今年已73岁,采访时听说我们要听他讲故事,当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要听长的还是短的,是传说的还是真实的,我们问:讲故事还有讲究吗?老人说“讲究多着呢。长的可讲三天三夜,短的一袋烟工夫。我们因时间关系请他讲一短的,他现场为我们讲了一个《驴头山的传说》。一起陪同我们的镇宣传委员赵发军介绍说:官渡镇目前会讲故事的人有300多人,分部在各村和街道,大人小孩都喜爱听故事,有好多故事代代相传、耳熟能详,连三岁的娃儿都会讲,官渡原文化站长陈德明经过20多年的收集整理,已整理出1000多篇,精选300多篇出版了《官渡民间故事集》。
官渡镇的民间收藏和民间剪纸在堵河流域乃至湖北和全国都很有名,已故的中国剪纸艺术大师余曼伯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在官渡生活30多年,他的剪纸独成一派,既有秦派艺术的粗犷又有巴蜀流派的细腻,更有堵河流域文化的风骨神韵。他授徒数十人,官渡有传人10余人,遗留作品数千幅,大部分作品已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的瑰宝。还有一位从打豆腐起家到民间收藏家的传奇人物——曾和林,80年代初开始迷上秦巴民俗品收藏,历经20多年的艰辛,现已成立了秦巴民俗馆,藏品达20多个大类3万多件,成为省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在他的带动下官渡一带收藏爱好者达百余人。
官渡是堵河上游的风情古镇,是秦巴山间的一颗明珠。自古官渡出才子,更出美人。这里是一片繁育文化的沃土。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其内涵我想远远不仅如此吧!
官渡民间文化之乡
据史载和有关专家论证:官渡是秦巴山间堵河上游的风情古镇,自秦将白起筑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汉代以后,此地成为移民小镇,更是古代堵河水运的黄金码头和川楚盐道的重要驿站。明成化年间随着大移民浪潮,荆汉平原、河洛地区、川东一带数十万移民迁居竹山,给本土巴庸文化带来冲击,促进了官渡所在的堵河流域文化的交流、交融与整合,形成了承南继北、兼东融西、独具个性的文化范式。其代表为:山歌、故事、收藏和剪纸兼而民间鼓乐与戏剧。21世纪初被湖北省和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挖掘官渡民间文化的四大功臣
余曼伯:原名余超,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1918年出生于堵河畔一手工业艺人家庭,两岁丧母,六岁丧父,12岁给一商人当伙计,并痴迷上剪纸艺术。16岁当起了山中货郎,走村窜巷边叫买边收集民间剪纸和学习剪纸艺术,拜画匠、染匠、会剪窗花的老奶奶、大婶、大姐为师学习剪纸,四、五十年代他离家出走只身来到川东一带求艺,奠定了他的艺术之路,这期间他创作出大量有影响的剪纸作品,并蜚声国内外。1960年他来到中央美院深造,并加入了中国美协。一生创作剪纸作品上万件,其精品被国内外有关机构收藏。
陈德明:原官渡镇文化站站长。出生于官渡老街,曾为官渡供销社职工,自幼热爱文学、喜摄影和新闻写作,上世纪80年代调入文化单位,出任官渡文化站长,期间致力挖掘整理官渡民间文化,几十年如一日,踏遍村村寨寨、走访千家万户,辑录整理民间故事上千篇,精选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官渡民间故事》二卷,为官渡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赋桂:竹山县文联主席、作家。1962年出生于官渡镇一偏远山村,上中学、大学时钟情文学研究与创作。毕业后在官渡中学任教多年,后调入县委宣传部、文联工作。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发掘以官渡为代表的竹山民间文化,以发生在竹山的史实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出版了《白莲美教主》、《师洋大律师》等长篇小说,收集整理出版了《官渡民间故事选编》、《官渡河情歌》、《神奇的竹山》等具有浓郁民间文化的作品集,让堵河民间文化系统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曾和林:秦巴民俗馆馆长。1962年出生于官渡镇一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回家打豆腐为生,在走家窜户卖豆腐中对民俗藏品发生了浓厚兴趣,继而以卖豆腐的微薄收入开始收集藏品,20多年矢志不渝,历经千辛万苦终有所成。现收藏以反映秦巴民俗为主的各类藏品20多个大类3万多件,这些可以直观地再现秦巴历史文化,印证堵河民间文化发展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