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全正 王万彩 吴怀欣
自去年秋冬以来,我县发生持续干旱天气。元至5月份,全县降雨仅130.3毫米,较历史平均偏少52%,特别是进入4月份之后,全县仅发生过4次降雨过程,累计降雨仅82.9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减少80%,而且是见雨不见墒,加之气温回升较快,日最高气温达到39℃,旱情已达50年一遇标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溪河来水日趋减少,全县多数中小河流干枯,库塘水位普遍降低,山泉窑井日渐枯竭,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三夏”生产受阻,集镇供水告急,大部分人畜饮水困难。截止5月下旬,已导致全县13个集镇水厂和51处村级集中供水工程水源紧缺,已造成全县17个乡镇、150个村、13.65万人和3.67万头大牲畜发生不同程度的饮用水困难,供水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严峻旱情,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广泛动员,组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打响了抗旱救灾攻坚战。县水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把保人畜饮水作为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抗旱救灾。
抗旱保供保民生,水务人的责任
5月22日下午,通过4天4夜的紧张施工,溢水镇临时供水工程安装调试完毕,集镇水厂正式恢复供水,溢水集镇周边居民、学校、卫生院近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得以解决。
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溪河来水日趋减少,我县部分中小河流干枯,库塘水位普遍降低,山泉窑井日渐枯竭,导致全县13个集镇水厂和51处村级集中供水工程水源紧缺,已造成全县17个乡镇、150个村、13.65万人和3.67万头大牲畜发生不同程度的饮用水困难,供水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严峻旱情,我县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作为抗旱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帮助饮水困难的集镇、村组解决吃水问题。从4月初开始,县水务局就组建专班,深入各乡镇、村组全面展开调查,全面掌握旱情,及时发布旱情信息,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旱工作,并及时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争取支持。针对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县水务局局长朱波多次带头技术人员深入边远村组,实地察看旱情,寻找水源,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一方面积极推进重点饮水工程建设,一方面通过物资、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饮水困难村、组群众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首先对水源供水不足的集镇水厂及时采取抽水、提水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供水。目前,上庸、得胜、竹坪、秦古、溢水5个集镇水厂全部从附近河道提水保集镇供水;然后对既有农田灌溉又有集镇供水任务的水库,在最大限度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保证集镇供水。以谭家河中型水库为水源的宝丰集镇水厂负责宝丰、麻家渡、擂鼓三个集镇3万余人的吃水问题。由于持续干旱,谭家河水库蓄水大幅度减少,现存水量仅保证10日供水,县水务局和中小型水库和灌区管理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抗旱会商,制定应急供水方案,适当减少水库灌溉用水,最大限度保水厂供水。
目前,我县积极筹措各类抗旱资金19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抽水机械6台套、小型抽水设备60台套,各类管材25000多米,维修渠道12000多米,解临时决了近8.2万人和7000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加大投入保春耕,水务人在行动
龟裂的土地、枯黄的植被、干涸的水塘、断流的河段……大旱牵动着水务人的心。
5月19日上午9时,我县启动了三级抗旱应急响应,提出了“大战60天,全力抗大旱”的新目标,积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救大灾的准备。为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水务局积极采取蓄水、调水、抽水、引水、节水等措施,组织开展抗旱救灾。一是科学调水。充分发挥水库、渠道等工程设施抗旱作用,在保证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灌溉用水。自4月中旬以来,我县谭家河及10座可灌溉的小(一)型水库累计向灌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约560万立方米,可灌区域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基本得到保障。二是抽水抗旱。对于水库、渠道灌溉系统以外的地方,充分利用塘堰、河流水资源,组织劳力、机械进行抽水抗旱。楼台、双台、秦古、竹坪、擂鼓等乡镇,因地制宜挖凼抽水,保集镇水厂正常供水,保生产育苗。目前,累计投入抗旱劳力约9万余个,铺设抗旱引水管道26000多米,投入抗旱机具2400余台套,灌溉面积达3.27万亩。三是引水抗旱。广泛利用河流、水库、塘堰等抗旱水源,及时整修维护渠道,疏浚渠系,通过拦河蓄水、开渠引水等措施,搞好农田灌溉。目前,已拦沟扎凼430多处,清淤疏浚渠道2600多米,新开水渠250余条22000米,灌溉面积近2万亩,切实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
灾情告急
干涸的土地
无水可用农妇面露焦虑
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在县长佘立柱、县水务局局长朱波陪同下在我县调研水利设施建设工作
水务局工作人员在调试抽水设备
广泛利用河流、水库、塘堰等抗旱水源,通过拦河蓄水、开渠引水等措施,搞好农田灌溉
以谭家河中型水库为水源的宝丰集镇水厂负责宝丰、麻家渡、擂鼓三个集镇3万余人的吃水问题
科学调水保灌溉
因地制宜挖凼抽水保生产育苗
抢墒
抽水抗旱
抢种烟苗
抢墒插中稻
春耕
拦沟扎函保春耕
抢收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