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浪子回头金不换。生活中,很多曾经误入歧途或一时失足的浪子,在改造服刑后终于回头。这些“回头浪子”需要有人帮他们重新树立起人生的信心和目标,亲情帮教就倍显弥足珍贵。在潘口乡就有这样一位“点化师”,他就是该乡司法所所长施裕宏同志。
故事一:重获家园奔富路
现年57岁的胡德才是潘口乡潘口河村4组人,2001年6月,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期间,老伴受人蛊惑,卖掉了三间土木结构房屋,向他人转包了土地、山林,准备随女婿到江苏生活。同年7月,胡被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2003年4月,他被释放回家后得知自己没了家园,万念俱灰,犯罪的念头再度萌发。作为其帮教人员的施裕宏获悉后,劝导他不要冲动,没有他本人同意,房产变卖、土地山林转包都是无效的。在协商房产买主退房、胡退钱无效的情况下,施裕宏义务充当胡的代理人,经市中院二审判决,胡终于失而复得本属于自己的房屋。深表感激之情的胡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种好3.5亩土地的情况下,还到县城建筑工地当小工,目前已全部退清了别人1.2万元的购房款。他说:“我一定遵纪守法,勤奋劳动,争取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故事二:刑释犯成了致富带头人
干净整洁的院落硕果累累,标准栏圈里3头大肥猪正在悠闲地晒太阳,洁白的墙壁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棒子,成群的鸡在竹栅栏里觅食……这就是刑释犯刘必友的家。刘1983年因犯拐卖妇女罪被判无期徒刑,因在服刑期间7次立功,被减为有期徒刑16年,1999年12月释放。作为帮教责任人的施裕宏深深知道,要把一个十多年大好时光都在监狱中度过的浪子引上正路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他与村干部耐心地给刘做思想工作,让他消除顾虑,只要改过自新,是不会受歧视的。当他了解到刘缺土地和流动资金时,立即协助村委会给刘调整8亩土地,并积极与县农行联系,为他担保贷款2500元发展3亩黄姜,使他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2001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施所长又联系为刘落实退耕面积9.5亩,并将树苗送到地头。后经验收合格,年兑现粮食2850斤、钱190元,解决了他全家吃饭的问题。当他得知刘还有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儿赋闲在家时,又积极通过劳动部门为其联系到随州打工,年收入8000多元。如今,加上养猪、喂鸡和卖余粮收入,刘一家的年纯收入在12000元,人平4000元,成为全乡致富带头人之一。
故事三:刑释犯的女儿圆了大学梦
19岁的常会是刑释犯常明成的女儿,今年被武汉长江大学录取。因家庭经济拮据,常明成准备让女儿辍学打工。常会非常想上大学,但苦于没有学费,整日以泪洗面。施所长了解到情况以后,亲自上门找到常明成两口子,耐心教育他们克服困难,不要误了孩子的前程。适逢县委、县政府正在开展关爱女孩行动,通过他的呼吁,民政部门为他们解决了300元学费,常明成夫妇思想也通了,常会终于圆了大学梦。(梁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