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为了乡亲们的期盼
发布时间: 2007-09-0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记县劳动模范、城关镇桥儿沟村支书龙德柱

  城关镇桥儿沟村虽然离县城直线距离仅三公里,但却地地道道是一个贫困村,多年来,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没有致富的项目,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积累,村穷民困,龙德柱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军人不服输的狠劲使他决心背水一战,用勤劳和智慧,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闯出一条致富新路。他四处奔走,了解村民意见,打探致富信息,寻求致富门路。他在互联网上查询,了解到美国杏李具有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严,不仅抗干旱、倒春寒的能力强,而且具有生长期短、挂果期长等特点,非常适合山区农村发展。为了证实这一信息的可靠性,他先后实地考察了湖南株洲地杰果业公司,豫南林果科研发展中心和中国林科院在河南确山县普会寺乡兴建的3万亩“美国杂交杏李”基地,确认发展美国杏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回到村里后,他通过对土壤送检,对气候、雨水、海拔位置详查,进一步找到了桥儿沟村适合发展杏李生产的依据。于是,他立即请来豫南林果科技发展中心的专家,进村实地进行发展规划,培训村民,为村民上杏李种植技术辅导课。为了让村民们吃上“定心丸”,他将多年在外打工挣来的20多万积蓄全部拿出来投入到杏李基地建设上,他与农民签订合作协议,由他出资购买种苗,负责技术培训与指导,负责果品的销售;村民负责出地、出力、打窝、栽苗、看护、施肥、鲜果采收。他给村民许下承诺,基地投资不收村民一分钱,果园建成后,销售利润按五五比例与村民兑现收益。通过反复算帐,全村200多户人家,有近150户自觉参与到杏李基地发展中。为了高标准建设果园,龙德柱制定了科学的建园方案,抽漕、回填、定植、管理等,每一道工序他都亲自把关。在建园的最初二个月里,他每天坚持吃住在工地杏李苗定植完后,他穿破了两双鞋,体重也整整瘦了7斤。今年,大部分果树挂果上市,年为农民增收可达1500元。
  桥儿沟村交通难题一直是村民们反映强烈和头痛的问题。龙德柱不甘示弱,他四处求援,一方面争取县镇领导的支持,争取上级扶持近30万元;一方面发动村民自筹资金6万余元,干起了修建通村水泥路、改扩建村组公路的工程。2006年整个一个夏天,他蹲守在公路建设现场上,跑材料、督进度、抓质量、保安全。带领群众战酷暑、斗烈日,密切配合施工业主,建成了长6.4公里的全村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实施了9.1公里的村组公路改扩建工程,结束了全村群众行路难、运输难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抢抓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组织群众大力实施改厕、改厨、改圈、人畜饮水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家园工程,投资8.4万元,引导农户建成沼气池24口,培植“三改一建”示范户24户,自筹资金1.4万元,为二组群众铺设饮水管道520米,使二组14户农民吃上了安全可靠的自来水,结束了长期“吃水靠挑”的艰辛历史。
  龙德柱的创业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周围村落的干群纷纷效仿他所倡导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荒山和宜林耕地上兴建“绿色银行”。为帮助他们,给他们排扰解难,县委、县政府已将杏李基地建设纳入到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予以扶持,同时积极将基地灌溉项目、水果包装与保鲜项目切入到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给予支持,2007年,该村将新建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冻库和包装车间,届时困扰着无数村民的杏李集中上市,“卖难”的市场风险将会迎刃而解。龙德柱本人也获得了多项奖励,2005年以来,他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十佳优秀村支部书记”、“农村经济示范户”、提名“县十大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在这些荣誉面前,龙德柱没有沉侵于满足和陶醉之中,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桥儿沟村的未来。他决心带领村民再用三年时间把基地发展到2000亩的规模,依托基地,成立桥儿沟林果开发公司,注册专有商标,争取绿色食品认证;同时,抢抓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再完成15.5公里通村、通院、通园水泥路建设,实现院、园、路三通;继续引导村民开展三改一建生态家园建设,最终实现园中有果、圈中有猪、院中有气(沼气)的猪--沼--果生态目标。(东方)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