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改河与兴修桥儿沟水库
○ 杨明善 刘 勤
一、东川劈山改河
东川位于竹山县城西三十五公里,是我县四大平坝之一?另三坝为溢水、麻家渡、宝丰?。潭家河、宝丰河汇合于塘坊街,叫营盘河;河水向南流之段叫后河,后河向东流之段,名曰东川。由于东川河从盆地中心南流入苦桃河,常年洪水冲刷,致使河床东移,砂砾面积逐年扩大。行人经此,无不为之感慨。如早年的华氏宗祠,距河边约600米,历经二十余年,被洪水冲刷倒塌,四大坝之一的东川,毁于洪水;米粮之地,即将变成沙滩。
1941年,竹山县长郑桓武,亲率建设科科长王延龄在东川实地考察,现场决定在东川改河,裁弯取直,使河水穿山而流,以保住东川大坝,还可使河滩变成良田,增加良田四百五十余亩。
裁弯取直的河水流向,要经过陈家湾,斜冲至岩湾陈宝珊大院。其中,陈炳坤的房屋必须搬迁。这一规划的实施,势必遭到陈家的阻拦。
陈姓是东川的大族,陈宝珊既是族长,又是地方绅士,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权势。劈山改河不仅使他经济上受损失,而且破坏了住宅“风水”。于是,要求郑桓武改变已定的改河计划。
郑桓武对东川水利工程作了第二次勘察,决定将改河线路移至叶家垭子,劈山开出河道。开工时,命农民自带尖镢、挖锄、土筐、扁担等。实践中,发现上口宽度不够,越往下挖越窄。运出的土石料,上游不能堆积,下游又无处堆,再加上路窄人多,来往拥挤,影响施工,百余人挖了三个多月,仅是“凿痕斑斑”而已。
解放后,1950年冬,黄正甫任竹山副县长时,亦把东川河水改道的计划纳入议事日程;认为东川河水改道后,确能增产,确定由溢水区区长张远尤、公安干部李鹏腾、县建设科技术员李伍云等组成“东川开山改河工程指挥处”,劳动力是劳改犯人,把工地作为劳动改造场所。仍在郑桓武当年开山处,集中挖山,历经数月,不见成效。
1951年春,副县长黄正甫从技术员口中获悉“工程量太大”,即报两郧专区,派魏能安、陈根先两人来县测量,其结论是“费大利小”,令即停工。叶家垭子留下的痕迹,又一次成了历史的教训。
东川大坝要免除洪水的吞没,必须根治河道。
1969年,溢水区委继关东沟、普沟水库竣工后,就把治理东川河道工程提到了议事日程,经县革命委员会派人勘察后,仍然决定改河,但不走过去的老路,本着“工易利大”的原则,决定从陈家湾改道。当时溢水区委成立了“东川改河工程指挥部”,遂将陈家湾住户搬迁至田家湾,进行妥善安置。
动工后,参加改河工程的社员,生产队记劳动工分,区上发给补助粮,自备小菜,按期轮流换班的办法。还相应地制订了一些管理措施。
施工时,把开山劈岩的土石渣,运往上游筑拦水坝,便挖便筑,水通坝成。河水改道后,即将过去的河床、淤滩,改成了400多亩良田。县“五七”干校在此改田60余亩,1979年,干校撤销,移交给竹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作试验田。
二、兴修桥儿沟水库
1943年,继东川改河工程失误后,桥儿沟水库工程开始筹建。
桥儿沟,位于城西北四公里,水源约五公里,承雨面积约5.2平方公里。沟水流量不大,天旱时断流;雨涝时洪水泛滥。
郑桓武兴建水库的设想,报呈省政府建设厅后,当即派正在房县调查南河水利工程的工程师孙卫伯,到竹山勘察设计,并组织施工。孙工程师经过勘察后,决定于桥儿沟上游,在两旁陡壁岩山之间,筑坝蓄水。
郑桓武兴建水库,计划将周围数千亩旱地改成水田,县城吃米不外购,力争自给有余;库水西边引至桥湾、小漩等地;北边引至田湾、邱家梁子、走马岗等地,西北两处堰下全部改成水田。另一方面美化县城,把街道两旁各修一条渠,渠水穿城而流,便于居民饮用。美其名曰:“银线穿珠”。如上述计划实现,取得经济效益后,第二步重点搞城镇建设。计划北门沟、龙背山一带为文化区,城外为商业区,城内为政治中心等,也有建堵河大桥的设想。
据《湖北省水利通讯》刊载郑桓武撰《竹山县桥儿沟蓄水库兴建记》一文所述施工概况:“1943年9月,水库设计方案函送县参会审议通过。11月组成桥儿沟蓄水库工程总队,郑桓武兼总队长,王延龄?建设科科长?为副总队长。总队部设民工、技工、经理三股。下设九个民工大队部,每个大队辖三个中队,每个中队民工为110人,共调民工3000余人。每日实用千余人。11月中旬破土,到1944年4月上旬停工,实际施工130天,大坝主要工程完成,共完成土石方30万方……。”1983年4月24日,湖北省水利厅工程师李生瑞撰《桥儿沟水库调查附记》载:“原水库承雨面积5.2平方公里,坝高27米,溢洪道和干渠,均未开通,不能蓄水受益”。
郑桓武在竹山执政三年回忆录中所写:“桥儿沟的废坝、东川山头的凿痕,将永远标志着一个急功近利、主观武断人物的莽撞”。又说:“水库为水利专家所设计,如果不中途罢去,仍当底事于成。急功则未必,近利诚有之。我更服膺西汉宣帝时的黄霸,两任颍川太守,大兴堤坝,历时两千年,犹为颍川人民所称颂”。郑借鉴历史,驱策自己,想达到“遗泽在民”,“不负风华正茂之年”。并抱怨“1944年农历冬月,被迫离职。继任者李士魁,不仅不能肖规曹随,以底于成,且任其废置,反而指责我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解放后,人民政府力求使这个半途而废的工程——桥儿沟水库“以底于成”,发挥效益。但由于整个工程上的问题,历年来多次复修,仍未得到效益。1953年,部分渠道修通,漏水严重,库水不能上渠,自难起到灌溉作用。1957年,因秋旱严重,为了抗旱保苗,曾用大量人力,在坝内用黄粘土筑起一米高的堵漏墙,把管道截断,筑成一个蓄水池,在池旁开一渠道,引用浇地,这仅是救燃眉之急,但却是桥儿沟水库第—次放水抗旱,并举行了桥儿沟放水典礼的隆重仪式。
1964年,湖北省长张体学来竹山视察工作,听汇报后便提出根治桥儿沟水库的指示。
县政府当时派马云翘随同湖北省水利厅工程处长黄工程师一路实地勘察,其结论是:“水文、地质资料不明,尚难定案治理”。“根治这个水库的难度要超过兴修这样水库的两倍工程”。但省领导指示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去治理这个水库。我们1985年10月29日访问马云翘,他谈了治理的经过:十年以前,从郑桓武口中了解到“坝基未清到底”的情况,在开工以前,召集了当时参加修库的民工、队长及一些管理人员,座谈八天,一致认为漏水的根本问题是:两边山岩、土石混合,经水的浸蚀,造成裂缝,水沿裂缝渗漏,故难蓄水。于是,首先从库内清除二十多年深达20多米的稀淤泥,筲箕不能装,只好用布袋运出,边运边有流沙壅填,最后用竹木扎成拦泥围堰,沉以沙石止住泥流。淤泥清除,发现裂缝遍布,千疮百孔。对所有裂缝,先用水泥灌缝,再浇灌50公分厚的水泥砂浆铺石,观察了十天,所铺面积,暂未漏水。1965年,大坝加宽内坡,坝加高2.6米,坝高合计29.6米,溢洪道开成12米,干、支渠三条,计7.8公里,修成干渠、隧洞长350米,1976年,大坝又加高4米,达33.6米,主坝也加固了。共投资31.8万元,完成土石方22.3万立方米,投工57万个,已能蓄水、养鱼和灌溉农田。虽然效益还不很理想,但竹山历史上的第一座水库终于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