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鸣
原本的“竹马”,是指儿童游戏玩具之一种,即夹在胯间裆下当马骑的竹竿儿。《后汉书·郭伋传》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由此可见竹马起源很早,到后汉时竹马不仅汉是儿童游戏玩具,而且已成为地方上迎接官员的仪式组成部分,类似竹马仪仗队了。另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付马剧,稍出舞鸡奇。”是讲几时爱玩竹马的那位杜秋娘,随着年龄曾长,不再玩竹马游戏了。还有“青梅竹马”之成语,亦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童男童女在玩竹马时的无猜无忌,可同骑一根竹棍同啃一只青梅德天真无邪之可爱。 ”
本文所讲的付马,虽然仍是以儿童玩耍为主,但已不是一根小竹竿的简单“马儿”,而是由儿童游戏升华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由竹竿指代的马儿玩具变成了具备马的基本形状的道具。这种付马,篾扎纸糊,色彩点染,将“马”一分为二,扎出了马的头颈部分和马的后臀部分。玩耍时,马头颈系于儿童前腰,马后臀系于儿童后股,如人骑马模样。由多名儿童组队排列,闪挪腾跳,变换队形,效马儿奔腾前进之情形。并辅之以演唱,可谓载歌载舞,达生动活泼赏心悦目之妙境,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成为民间舞蹈的固定形式,也成为竹山年节喜庆多采用的娱乐形式。
“文革”期间“四人帮”革掉了许多专业艺术形式,扼杀了一切民间艺术形式,可就没能革掉竹马,因为人们利用竹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表演红色歌曲《草原上红卫兵见到毛主席》,那热烈欢腾的竹马舞,恰好淋漓酣畅地表达了当时人们愚忠和迫切见到毛泽东主席的心情,是内容与形式的最完美结合。从而也证明了竹马——民间五代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