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皋
巴师八国庸为首,其余七国全是“附庸”之国,都在庸国附近周边,或者说都在庸国一段汉水河谷盆地。这是此番帮国神游的重大收获。
我们进入陕西境,过白河不远,就有一条小河汇入汉水,地名“蜀河”,这地方当然与蜀人有关,值得注意。后知汉刘邦在此设县治(兴晋),—直到近代都相当繁荣。这个地方,古代必曾是蜀人的聚居点。
我们后来又得知,南郑之西,有宁强县,旧名宁羌。这里当然是羌人的聚居点,否则无“羌”可“宁”。
髦公认就是苗。苗人很像古代西亚和欧洲的犹太人:文化水平高,善于适应,踪迹遍于各地。丹水是苗人集中地之一。《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通常指苗)。”《帝王世纪》:“诸侯有苗氏处南蛮不服,尧征克之于丹水之浦。”丹水即今丹江口一带,参加武王伐纣的苗人完全可能来自庸国东北邻境。
微国可以肯定紧邻庸国。西晋武帝改魏建始为微阳,微阳故城在竹山县西(《十堰市建置沿革》P45)。这个微阳极其可能是微人故地,濒临汉江。因为江北郧阳是古麋国地,微(wei)——(美)——麋(mi),一音之转。《水经注》卷三十八另有例:“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糜湖口。“微”就是“麋”。微人应该在竹山、郧阳之间夹汉立国。
卢在南漳,称为中卢(或庐),是古卢国,很少歧见。有人认为卢在河南卢氏,那也离庸不远。但正宗卢戎之国与庸实密不可分,所以唐中宗李显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安置在今房县。
彭人足迹几遍天下,但距庸最近的彭人聚居点在南河下游,南河因此又称彭水。巴帅八国所称彭人,以此处最为合乎情理。
濮人分布也很广,楚庄王三年出现的百濮,与庸相邻。那一次庸人主动攻楚,兵分两支:“庸人帅群蛮以叛楚,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庸人所率的“群蛮”应是丹水一带的苗人,而麋人所率的百濮聚于选,是巽方,也就是庸国的东南方,应该在今保康一带,按《保康县志•概述》:“保康之域,春秋属麋国防渚,战国属楚,……”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巴师八国全部是从汉水河谷这—文化老区结盟出发的。这符合当时势态。武王伐纣出兵两次。第—次纠合了八百诸侯,人多品杂,武王本事再大,也指挥不了这一大群乌合之众,赶快见机收兵。第二次筛选了巴帅八国精锐,这才有坚强的组织性利战斗力,足以打败纣王。而且庸国为首,其余七国都亲附庸国,更便于武王驾驭。其实“附庸”之国何止七个? “群蛮”“百濮”都不知建了多少国,都听命于庸,可见“附庸”之国不少。我们还可说,唐也是“附庸”之国:唐用“庸”字上半截作为国号。周也是附庸之国,周用“庸”字下半截作为国号——不怕他后来成了“天子”。可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外,别有“附庸”,其来源盖于此。看似不可思议,人们还可争辩:附庸不过是“附城”“附郭”,那也终归是从“附庸”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