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
据第四次人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有266姓,其中100户以上的有60余姓,人口万人以上的有20余姓。全县姓氏为:
李王陈杜 刘牛马张 韩闵萧郭 金魏郑方
吴秦邓朱 徐董卢匡 周邹甘罗 严伍陶江
程成龙威 安史乐章 海武靳摆 庞高全康
万毛孙叶 袁涂温汤 胡谢屠姚 詹焦蔡汪
钟夏腊杞 席赵何姜 贺晏殷石 熊戴化桑
耿林尹单 冯师帅良 邱苗冷谷 曹锁阎梁
佘余吕官 孔文丁商 梅白田齐 卫岳任尚
景申左包 宁施糜向 范皮费钱 邢华毕蒋
柏仲颜贾 祁连纪杨 孟沈宋明 屈段应唐
许苏陆谈 游葛易昌 柳芮洪柯 茅卓喻常
柴燕骆铁 邬容谭黄 简侯密查 桂储敖郎
龚崔寇彭 卞闻俞项 敬谌隗贡 奕封欧阳
廖路管瞿 傅卜顾党 邪门于冉 裴靖甄薛
操蔺鲁阮 但栾斯车 郝穆秦关 聂牟童赫
慕戈尤潘 倪凌解戢 宦饶盛臧 盖都雷蓝
鲍岑舒曾 赖祝朱花 边邵虞昝 胥莫翁翟
蹇辛乔权 薄韦裘樊 黑步腾
二、部分姓氏源流及分布
全县人口较多的姓氏中,有的同姓而不同宗,有的虽同宗但由于迁徙频繁,年久失谱,也就各依各姓。
王姓 分布于全县各地,多同姓不同宗。田家两河口、深河茅坝村,洋滩,峪口王家湾均有王氏聚居,两河口王姓于清道光年间由麻城迁竹,其先祖王应魁始以铜匠手艺营生,进而经商,终在晚清、民国时成为竹山最大财主。
袁姓 于明末自罗田、英山迁竹,世代繁衍,至人丁兴旺,已历20多代,主要居住胜和麻家渡等地。1945年,这两处袁氏续宗谱联宗人口达2万余。此外,县北沧浪、楼台也有袁姓居住,人口约4000均为同宗。
朱姓 始于明代,由河南汝宁府确山县朱家坡因匪患迁来一支住擂鼓,后又一支由河南、陕西迁来红岩,再一支由武昌迁来住溢水。1887年(光绪十三年)曾修谱。1920年续谱,擂鼓、溢水朱氏联宗,已有21代。
魏姓 于清顺治时因兵乱由四川琼州普江县魏家坝迁竹,先住峪口,后大多迁居田家坝,已繁衍到14代。
喻姓 于清乾隆初因水灾从天门县桃溪滩北徙,先到达襄阳欲定居不果,乃至竹山溢水定居,已发展到11代。
刘姓 明末由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白马井迁竹,先定居洪坪,又迁麻家渡,已历17代。
除聚居于麻家渡外,还分布于城关、宝丰、得胜、茅塔、峪口、官渡、洪坪等地。
龚姓 于清初由麻城迁来擂鼓陈家河,后又一支迁居擂鼓龚家湾。1935年曾联宗续谱,已发展到12代,4000余人。
章姓 祖籍安徽池州府青阳县,明末有章斐然出任郧阳府尹,清初战乱时,其后裔有一支由郧阳迁居竹山,始至北乡钦峪、拦鱼两河,后复迁潘口、溢水腰店。潘口五房沟即是以章氏5房居其地而名之。已繁衍至15代。
李姓 竹山人口最多的姓,总人口4万余,遍及各地。宝丰、溢水、城关、田家、柳林等乡镇均有李姓集居地。李氏于明末清初分别由湖南岳阳、江西、四川、陕西等地迁竹,多同姓不同宗。
张姓 一支于清初从陕西桐柏府白水县白水村迁竹,先在秦古武家坡居住,后徙宝丰等地,已有15代,人口近万。多为同姓不同宗。
陈姓 人口亦较多,多同姓不同宗。宝丰、城关田沟、田家、官渡等地均有聚居的陈氏宗族。散户遍及全县。
吴姓 竹山城关、宝丰、对峙河等地均有吴氏宗族聚居,大都同姓不同宗。对峙河吴氏于清乾隆五十年由武昌大冶铁子山迁来,先住官渡百里河一带,后发展到对峙河最多,再后繁衍至溢水、得胜等地。
贺姓 于清中期由山西迁来竹山,先聚居麻家渡,咸丰时又由麻家渡迁一支到城关镇。官渡等地也有贺氏宗族,但同姓不同宗。
据《竹山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