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事考》说:“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强大的秦、楚都不是对手,天下何国可争雄?
方国林立、强者生存的时代,武力乃立国之本,我们且看庸人的军事实力从何而来。
庸与墉通,城也,城之本义是为防御而修建的墙。比如万里长城,就是指一道长长的墙。这墙不是垒个土堆就行,得有通道、关口之类。庸人有“墉”的名号,可见防守功夫一流。文峰乡有皇城村,村内有方城山(笔者怀疑“皇城”是“方城”之误读,巴人读“方城”必成“皇城”,不过这不重要),意思就是防守之城。方城屹立三千年而不倒,可见庸人筑城技艺非同一般。
庸人因长于青铜冶铸而通“镛”。庸人当然会将冶铸技术应用于武器制造,比如我县近年发现的庸公戈,即是庸人青铜冶铸的实物证据。虽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但武器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决定着战斗力的强弱。试想,木棍与铜戈,谁的威力更大?庸人冶金州之矿,铸青铜之刃,必然独步天下,所向披靡。
光能攻善守还不够,还得士气高昂。“歌舞以凌殷人”比“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效果,把庸人慷慨赴戎机、一往永无前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当然得力于庸人相对完备的军事制度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庸人实行什么样的军事制度史籍无考,但湘西土人“无事则荷末而耕,有事则修矛以战,军无远戍之劳,官无养兵之费”,庸人实行的大概也是这种“人民战争”的模式。所以,当周伯请庸侯帮忙打商纣王的时候,庸国随便一出手,就是五万人。周伯倾国之力,也才出兵七万五千人,可见庸国综合国力之强。无怪乎自夏至周,庸人立国一千多年,始终是群蛮之首,诸侯之长。
有人会说,庸国这么强大,怎么倒让楚国给灭了?无端挑衅楚国,这大概就是庸人自扰的出处吧?
非也,非也。
庸人自扰典出《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与庸楚战争毫不相干。庸楚战争也决不是“自扰”,而是一次悲壮的自赎。
春秋时,冶铁技术得到普及,占据江汉平原的楚国以及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生产力和战斗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已在庸国之上。尤其是楚国崛起得咄咄逼人,虽然不过是个子国,却把庸国纳入势力范围。值得为庸君澄清的是,有人说庸国朝秦暮楚,其实是不确的。庸国被灭后,秦楚相接,昔日庸国之地朝秦暮楚。若说庸君朝秦暮楚,有辱庸人之血性。
公元前六一一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今湖北当阳大林村),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于选(今丹江口)将伐楚。”应该说,庸人没错,这确实是个联合灭楚的好时机。
打蛇七寸,擒贼擒王,楚国决定直接伐庸。但方城一战,楚国将军子扬窗被俘,随后庸国七战七捷,楚国一败涂地。迫不得已,楚国与秦国、巴国签订了瓜分庸国的秘密协定,楚庄王再御驾亲征,合三国之力,全力进攻庸国。陶醉在胜利之中的庸人没想到强敌环至,措手不及,而附庸小国又纷纷附楚,孤掌难鸣,庸人步步败退,最终庸君壮烈引剑自刎,两子一死一逃。老牌庸国就此消亡,呜呼哀哉!
楚国正不断蚕食庸国地盘,意图完全控制庸国。可以说,庸楚迟早有一战,庸人或灭楚扬威,或为亡国奴。事实上,这时已经出现了“傭”(即佣)字,曾经笑傲群雄的庸人,有些或失国(鄘国遗民),或被俘,已经沦落到“打工”的地步了。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我们只能说庸人选对了时机,却低估了对手,模糊了局势,非战之罪也。当时若无秦、巴相助,庸楚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庸国的消亡有很多教训,比如盟友、谋略、心态等方面,但并不意味着庸国武力的落后,相反,它依然表明庸人武力雄于天下,庸依然以英雄之美名仍然播于四海,即使是赢家楚国,王子以自称“庸王”为荣,大夫屈原因自己的先祖是“伯庸”自豪。
方国林立、强者生存的时代,武力乃立国之本,我们且看庸人的军事实力从何而来。
庸与墉通,城也,城之本义是为防御而修建的墙。比如万里长城,就是指一道长长的墙。这墙不是垒个土堆就行,得有通道、关口之类。庸人有“墉”的名号,可见防守功夫一流。文峰乡有皇城村,村内有方城山(笔者怀疑“皇城”是“方城”之误读,巴人读“方城”必成“皇城”,不过这不重要),意思就是防守之城。方城屹立三千年而不倒,可见庸人筑城技艺非同一般。
庸人因长于青铜冶铸而通“镛”。庸人当然会将冶铸技术应用于武器制造,比如我县近年发现的庸公戈,即是庸人青铜冶铸的实物证据。虽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但武器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决定着战斗力的强弱。试想,木棍与铜戈,谁的威力更大?庸人冶金州之矿,铸青铜之刃,必然独步天下,所向披靡。
光能攻善守还不够,还得士气高昂。“歌舞以凌殷人”比“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效果,把庸人慷慨赴戎机、一往永无前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当然得力于庸人相对完备的军事制度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庸人实行什么样的军事制度史籍无考,但湘西土人“无事则荷末而耕,有事则修矛以战,军无远戍之劳,官无养兵之费”,庸人实行的大概也是这种“人民战争”的模式。所以,当周伯请庸侯帮忙打商纣王的时候,庸国随便一出手,就是五万人。周伯倾国之力,也才出兵七万五千人,可见庸国综合国力之强。无怪乎自夏至周,庸人立国一千多年,始终是群蛮之首,诸侯之长。
有人会说,庸国这么强大,怎么倒让楚国给灭了?无端挑衅楚国,这大概就是庸人自扰的出处吧?
非也,非也。
庸人自扰典出《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与庸楚战争毫不相干。庸楚战争也决不是“自扰”,而是一次悲壮的自赎。
春秋时,冶铁技术得到普及,占据江汉平原的楚国以及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生产力和战斗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已在庸国之上。尤其是楚国崛起得咄咄逼人,虽然不过是个子国,却把庸国纳入势力范围。值得为庸君澄清的是,有人说庸国朝秦暮楚,其实是不确的。庸国被灭后,秦楚相接,昔日庸国之地朝秦暮楚。若说庸君朝秦暮楚,有辱庸人之血性。
公元前六一一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今湖北当阳大林村),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于选(今丹江口)将伐楚。”应该说,庸人没错,这确实是个联合灭楚的好时机。
打蛇七寸,擒贼擒王,楚国决定直接伐庸。但方城一战,楚国将军子扬窗被俘,随后庸国七战七捷,楚国一败涂地。迫不得已,楚国与秦国、巴国签订了瓜分庸国的秘密协定,楚庄王再御驾亲征,合三国之力,全力进攻庸国。陶醉在胜利之中的庸人没想到强敌环至,措手不及,而附庸小国又纷纷附楚,孤掌难鸣,庸人步步败退,最终庸君壮烈引剑自刎,两子一死一逃。老牌庸国就此消亡,呜呼哀哉!
楚国正不断蚕食庸国地盘,意图完全控制庸国。可以说,庸楚迟早有一战,庸人或灭楚扬威,或为亡国奴。事实上,这时已经出现了“傭”(即佣)字,曾经笑傲群雄的庸人,有些或失国(鄘国遗民),或被俘,已经沦落到“打工”的地步了。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我们只能说庸人选对了时机,却低估了对手,模糊了局势,非战之罪也。当时若无秦、巴相助,庸楚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庸国的消亡有很多教训,比如盟友、谋略、心态等方面,但并不意味着庸国武力的落后,相反,它依然表明庸人武力雄于天下,庸依然以英雄之美名仍然播于四海,即使是赢家楚国,王子以自称“庸王”为荣,大夫屈原因自己的先祖是“伯庸”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