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盛夏高温季节,正是各种虫害高发期。为降低病虫损失,农户不得不喷施化学农药。有的农户在高温季节喷施农药,由于技术掌握不当,不仅未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反而影响到自身安全。有关专家建议,高温季节施药,有以下“四不宜”:
不宜在温度过高时喷施农药。有的农户喜欢在中午烈日正强、温度正高时喷药,以为温度越高,药剂挥发越好,杀虫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因为高温强光时,大部分害虫都停止活动,躲于阴凉背光处,此时喷药,药剂不易击到“靶”(害虫)上,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农药分解快、挥发损失大,因此温度正高时喷药,药效反而会降低。而且此时喷药,还容易导致施药人员中毒。
不宜在露水未干时喷施农药。也有农户喜欢乘早晨凉爽时喷药,但此时喷药如果露水未干,一是害虫尚未出来活动,二是喷药后药剂被露水稀释,会降低药效,因此杀虫效果也不太理想。
不宜提高药液浓度。不少农户为提高工效,平常喷药时兑水较少,在盛夏高温季节仍然如此。烈日高温下如果喷施的农药浓度过高,由于水分挥发快,很容易对植物叶片造成伤害。
不宜装药过满。有的农户喷药时,喜欢把喷雾器桶内药液装得过满。如果盖子封闭不严,药液在行走时溅在人身上,夏季很容易造成人员中毒。
不宜不加防护喷药。有的农户高温季节喷药为图凉快,喷药时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有时甚至不穿上衣“赤膊上阵”,如果是巨毒农药,极易因皮肤吸收农药中毒。
针对以上问题,农户夏季喷药,一是应当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8—10点(露水干后)、下午5--7点(日落前后),趁害虫活动旺盛时喷药;二是应当适当加大兑水量,保证每亩药液用量在45公斤以上;三是桶内药液上液面应在刻度线以下,且盖子必须封闭严实;四是喷药使必须穿上防护服(或长袖衣裤)、佩带口罩,防止药物接触皮肤;五是喷药后要及时全身清洗,防止农药中毒。一旦喷药人员有头昏、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时,要立即停止施药,及时救治。(熊飞)
不宜在温度过高时喷施农药。有的农户喜欢在中午烈日正强、温度正高时喷药,以为温度越高,药剂挥发越好,杀虫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因为高温强光时,大部分害虫都停止活动,躲于阴凉背光处,此时喷药,药剂不易击到“靶”(害虫)上,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农药分解快、挥发损失大,因此温度正高时喷药,药效反而会降低。而且此时喷药,还容易导致施药人员中毒。
不宜在露水未干时喷施农药。也有农户喜欢乘早晨凉爽时喷药,但此时喷药如果露水未干,一是害虫尚未出来活动,二是喷药后药剂被露水稀释,会降低药效,因此杀虫效果也不太理想。
不宜提高药液浓度。不少农户为提高工效,平常喷药时兑水较少,在盛夏高温季节仍然如此。烈日高温下如果喷施的农药浓度过高,由于水分挥发快,很容易对植物叶片造成伤害。
不宜装药过满。有的农户喷药时,喜欢把喷雾器桶内药液装得过满。如果盖子封闭不严,药液在行走时溅在人身上,夏季很容易造成人员中毒。
不宜不加防护喷药。有的农户高温季节喷药为图凉快,喷药时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有时甚至不穿上衣“赤膊上阵”,如果是巨毒农药,极易因皮肤吸收农药中毒。
针对以上问题,农户夏季喷药,一是应当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8—10点(露水干后)、下午5--7点(日落前后),趁害虫活动旺盛时喷药;二是应当适当加大兑水量,保证每亩药液用量在45公斤以上;三是桶内药液上液面应在刻度线以下,且盖子必须封闭严实;四是喷药使必须穿上防护服(或长袖衣裤)、佩带口罩,防止药物接触皮肤;五是喷药后要及时全身清洗,防止农药中毒。一旦喷药人员有头昏、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时,要立即停止施药,及时救治。(熊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