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吊头瘟、烂颈瘟,是山区水稻常见病害,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重病田可导致水稻成片枯死甚至颗粒无收。今年我县由于五月份雨水偏多,加之抗病能力较弱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稻瘟病发生面积偏大,危害偏重,农户应高度重视,加强防治。
稻瘟病的识别:稻瘟病从苗期到成熟前均可发病,既可危害水稻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节与谷粒。苗期发病,长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秧苗常变成黄褐色枯死。中期发病,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常在水稻叶片上形成两种明显不同的病斑,在降雨多、湿度高、氮过量,水稻叶片嫩绿的稻田,病斑呈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称为“急性型病斑”;如果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病斑呈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称“慢性型病斑”。叶鞘感病,病斑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接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俗称“叶枕瘟”。茎节被病菌感染后,会出现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如果叶瘟发生严重,特别是剑叶发病重,或剑叶叶枕发病,很可能导致穗颈瘟发生,水稻颈部、穗轴、枝梗上均可感病,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灌浆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导致严重减产。谷粒感病,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后使整个谷粒成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稻瘟病的防治:目前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的“稻瘟灵”乳油、25%的“施保克”乳油、2%的“加收米”水剂、20%的“正清”可湿性粉剂、20%的“稻收丰”可湿性粉剂。对己发生叶瘟的稻田,特别是优质稻、糯谷等高感稻瘟病的品种和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稻株贪青、剑叶宽大的田块,要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视发病情况连喷2—3次。对可能发生穗颈瘟的稻田,要抢在稻穗破口始期(5%植株见穗)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进行保护。为确保防治效果,要严禁使用假冒伪劣农药与过期农药,且喷雾时雾滴一定要细,喷雾一定要匀,不可出现漏喷,喷后遇雨要及时补喷。在进行化学防治的同时,还要控施氮肥,增施钾肥,注意晒田,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进而更好地发挥防治效果。(熊飞)
稻瘟病的识别:稻瘟病从苗期到成熟前均可发病,既可危害水稻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节与谷粒。苗期发病,长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秧苗常变成黄褐色枯死。中期发病,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常在水稻叶片上形成两种明显不同的病斑,在降雨多、湿度高、氮过量,水稻叶片嫩绿的稻田,病斑呈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称为“急性型病斑”;如果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病斑呈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称“慢性型病斑”。叶鞘感病,病斑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接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俗称“叶枕瘟”。茎节被病菌感染后,会出现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如果叶瘟发生严重,特别是剑叶发病重,或剑叶叶枕发病,很可能导致穗颈瘟发生,水稻颈部、穗轴、枝梗上均可感病,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灌浆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导致严重减产。谷粒感病,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后使整个谷粒成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稻瘟病的防治:目前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的“稻瘟灵”乳油、25%的“施保克”乳油、2%的“加收米”水剂、20%的“正清”可湿性粉剂、20%的“稻收丰”可湿性粉剂。对己发生叶瘟的稻田,特别是优质稻、糯谷等高感稻瘟病的品种和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稻株贪青、剑叶宽大的田块,要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视发病情况连喷2—3次。对可能发生穗颈瘟的稻田,要抢在稻穗破口始期(5%植株见穗)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进行保护。为确保防治效果,要严禁使用假冒伪劣农药与过期农药,且喷雾时雾滴一定要细,喷雾一定要匀,不可出现漏喷,喷后遇雨要及时补喷。在进行化学防治的同时,还要控施氮肥,增施钾肥,注意晒田,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进而更好地发挥防治效果。(熊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