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资讯
三问山区地膜覆盖
发布时间: 2009-07-2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以高山玉米为主的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曾经为大幅度提高山区粮食产量,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根本好转,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在“山区地膜覆盖技术是否还需要坚持?”“是否应当继续给予补贴?”“怎样才能让补贴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等问题上,人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一、山区地膜覆盖技术,到底应不应该坚持? 
  有的人认为,山区地膜覆盖技术,今后没有必要再花精力去抓,应当任其自然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地膜覆盖在山区已推广多年,技术要领农民已基本掌握;二是现在粮食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再在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太大功夫;三是目前地膜价格较高,用工价格也上涨了不少,但粮食价格偏低,地膜覆盖栽培比较费工,经济上不太划算;四是地膜覆盖,会对耕地造成“白色污染”,不宜长期推广。 
  山区地膜覆盖栽培真的不需要再坚持,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了吗?其实不然。笔者从事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与推广多年,深切地感受到地膜覆盖技术不仅是一项效果明显的“增产技术”,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抗灾技术”;不仅是一项旨在解决农户吃饭问题的“温饱工程”,同时还是一项体现政府温暖、融洽干群关系“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以低温冷害、持续干旱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鄂西北山区,地膜覆盖至今仍然是一项最为简捷、费省效宏的抗灾丰产技术。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由于年积温严重不足,只能以玉米为主粮,在当前玉米全部更新为中晚熟高产品种情况下,遇特殊低温年份,玉米盖不盖膜,不是收多收少的问题,而是有收无收的问题,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温饱与当年经济收入。因此,在落实高山农业生产时,不能报侥幸心理,必须立足抗灾,坚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不动摇。另外,虽然地膜覆盖技术已推广多年,但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后,以农村妇女为主的许多“新生”劳力,对该项技术并未完全掌握,盖膜技术不当或技术不到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影响了地膜覆盖增产效应的充分发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地膜覆盖技术仍在不断改进、完善与提高,覆盖作物种类与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因此继续抓好地膜覆盖技术的示范推广与技术指导,仍然很有必要。虽然目前市场粮食供应充足,山区种粮工价上涨,成本偏高,比较效益下降,但对经济条件较差,不能外出打工,又没有其它增收门路的农户而言,种粮既是其解决温饱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将自身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地膜覆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工,但明显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户自身的劳动价值(劳平均效益),保证了灾年产量的基本稳定与生活安定。因此,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仍然这些农户的最佳选择。至于地膜覆盖给农田可能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根据笔者多年观察,覆盖农作物的地膜,绝大部分在每年的耕作中被农户清理出来,极少数残片由于膜很薄,在自然界中老化后先粉化成碎片,最终被分解,因此耕地中不会想一般人想象那样,逐年积累起大量的废弃地膜,即地膜覆盖不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明显危害,对耕地造成严重污染。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膜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研制、生产“可自然降解地膜”解决,不必因噎废食。总之,尽管当前农业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切实抓好地膜覆盖技术仍然很有必要,不能轻言放弃,轻易动摇。 


  二、山区地膜覆盖技术,到底应不应该补贴? 
  有的人认为,山区地膜覆盖技术,地方政府已补贴多年,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仅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就有“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间接的还有“农机补贴”、“水稻灾害保险”等,补贴的项目已经够多了,同时,现在的农民负担已经很轻了,农户如果需要盖膜,完全可以自己想办法购买,地方政府今后没有必要再对该项技术另外提供“补贴”了。 
  的确,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刚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时相比,现在的农民种地不仅不纳税,国家还补钱,负担明显减轻了,收入的门路明显增多了,投入能力也显著增强了。但由于必须实施地膜覆盖的区域,都是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劣、作物种类单调、经济条件较差的高寒特困地区。这些地区近年来虽有部分村组、农户通过外出打工、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但仍然还有不少底子薄、基础差、劳力弱的农户依靠种粮为生,他们的经济状况目前仍然很差,投入能力仍然很弱。受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环境因素限制,其生产资料成本明显偏高,产量相对偏低,而产品销售难度却明显较大,销售价格相对偏低,种植效益十分有限。由于耕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国家目前对其补贴也十分有限。如果单纯依靠其自身努力,正常年份大部分农户生产还能勉强维持;遇到灾害年份,有的农户来年生产投入就会发生困难。而这些地区,玉米不盖地膜收成就会锐减,效益就会更低。在灾后年份,农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贷款购膜,坚持地膜覆盖,要么放弃盖膜。前者常使农户走入春季贷款购膜维持生产,秋季售粮归还贷款,来年又继续进入“贷款生产、生产还贷”怪圈;后者则常使农户陷入更加贫困状态。 
  统筹城乡发展,消灭绝对贫困,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针对高寒山区条件差、发展难,地膜覆盖技术这一投入不多、成效显著的技术在保证农民温饱、促进脱贫致富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一实情,笔者以为,政府应继续对高山地膜覆盖技术予以补贴,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三、怎样才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目前,还有一个争论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补贴用到“点子”上,使政府有限的补贴发挥最大的效益。 
  近年来,对地膜覆盖技术的补贴方式,采取的是“以奖代补”。实际运作时,一般是将按照市场价采购的地膜,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压低地膜价格,然后分配到各乡镇。此法的最大好处是农户可以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到地膜,但也存在许多弊病,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为兼顾各方关系,补贴地膜在分配时存在一定的平均主义,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补贴地膜的高山贫困农户,有时因本地计划太少购不到补贴地膜,而有的乡镇将补贴地膜运回后,并没有真正补给贫困农户,没有盖在最需要盖膜的区域,甚至没有将地膜迅速盖到田地里,补贴资金应有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何才能将“好钢”真正用到“刀刃”上?笔者以为,应当对地膜覆盖的补贴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一是要突出重点,把地膜集中投向海拔千米以上,增产幅度大,经济较贫困的的高寒山区、特困农户,以及新技术研究示范区。对经济条件较好、投入能力较强的低山农户,应通过简化盖膜程序、节省盖膜用工,规范盖膜技术、提高盖膜效益,引导农户按市场价格购买地膜。二是要安排配套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经费,以解决物资与技术“两张皮”问题,通过“技”、“物”结合,放大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要通过引进、试验,使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解决新形势下地膜覆盖技术存在的新问题;通过示范抓好成熟技术的配套集成,引导农户提升盖膜水平,提高种植效益;通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手把手”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三是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地膜覆盖区域一般都是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边远贫困地区,抓好地膜覆盖离不开物资配套,但也离不开科技人员与基层干部的塌实工作与无私奉献。因此,对在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与基层干部,应当给予表彰与奖励,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对补贴地膜没有按照要求投放使用的,应当追究当事人责任,确保补贴地膜发挥最大效益。 (熊飞 )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