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料瓶、食用油壶到保鲜膜、塑料水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品的身影,不少人更是在生活中反复地使用它们。但你可知道,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习惯可能正在危害着你的身体健康,秘密就隐藏在这些塑料制品的“数字密码”中。
文/记者 任小帆
隐藏在身边的数字密码
几天前,家住东岳山庄的李妈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欧盟境内禁止使用含双酚 A婴儿奶瓶”的新闻,她拿着不到一岁的小孙女的奶瓶看了半天,也不确定到底含不含双酚A。由于不放心,李妈妈最终又给小孙女新买了个玻璃奶瓶。
换了奶瓶后李妈妈又上网搜索了一下塑料制品的使用注意事项,这一看才发现,这里面还真有些讲究,有的不能重复使用,有的不能用热水烫,有的不能用微波炉加热。李妈妈对照着网上的信息把自家的塑料瓶都翻看了个遍,发现存在潜在危害的东西还真不少。
自家的金龙鱼调和油瓶底有一个标注着“1”的三角标,三角下方还有“PET”字样,这种材料使用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不能用来装酒、油等物质;塑料口杯底的小三角里标着“7”,这种材料很容易释放出有毒的物质双酚A。
这些东西到底安全不安全,李妈妈很是迷茫。
几乎没人看塑料瓶底
近日,记者走访了十堰市多家超市,发现不少塑料制品的底部都有一个由三个箭头组成的小三角,三角形里面标注着不同的数字,但也有一部分塑料制品的底部没有任何标识。
在东岳路某大型超市内,农夫山泉、乐百氏等矿泉水以及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食用油的瓶底标注着“1”;海飞丝洗发水和陈醋、酱油的瓶底标注着“2”;妮维雅化妆品和微波炉专用碗底部标瓶底标注着“5”;便携口杯以及塑料饭盒等标注“7”;保鲜膜大多在显著位置标注着“PE”字样。
但在婴儿用品专柜,爱得利、人之初品牌的奶瓶和水壶底部没有三角标,外包装上标明“PC”“PP”“PES”字样;碳酸饮料、冰红茶等饮品的瓶底没有任何标识,有的在外包装上印刷有三角标识,但内部没有数字。
在三堰某小商品市场中记者发现,市场中大多数的塑料水杯、洗漱杯以及塑料碗、饭盒等物品底部都没有任何标识,有的注明了材质,有的连材质都没有注明。
记者经走访了解到,多数市民盲目使用塑料制品,几乎没人看瓶底,也不知数字代表啥意思。在不少家庭中,都喜欢将喝完的饮料瓶洗干净后装油、酒、醋等食用物质。多数人都认为这些瓶子扔了可惜,不如废物利用,节约还环保,认为只要洗干净了就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在一位市民的家中记者看到,一排大大小小的饮料瓶子中都装着白酒、黄酒,以及一些豆类。“本来酒放在大塑料桶里的,每次倒不方便,就分装到了小瓶子中。”市民曲先生告诉记者,瓶子已经用了好几年了,由于没漏也就没想着换。
无害利用学问不小
“塑料瓶瓶底的三角标内的数字和字母分别表示着它的材料代号和缩略语,市民需要仔细分辨,不同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都不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科科长郭猷堃告诉记者,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材料有7种,分别用数字1-7进行标注,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数字来判断这个瓶子能否重复使用,能否加热等,同时还要注意它们的外包装上是否有QS安全认证。
“不同的数字含义不同,如标着‘1’的塑料瓶不能拿来装酒、油、醋等物,塑料瓶体在浸泡中容易析出溶解,进而对人体产生伤害;标着‘7’的瓶子不能用于加热,因为它们遇热后会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瓶底或明显位置无重复使用图形的瓶,最好不要重复用其盛装食品。”郭猷堃建议广大市民要将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熟记于心,在购买各种塑料制品的时候,可对照进行选择,在使用家中的塑料制品时,也可以选择最正确的方法。
瓶底数字是啥意思
带箭头的三角形里面的数字代表不同含义:
“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使用10个月会产生致癌物质。
“2”—HDPE(高密度聚乙烯),不易清洗,容易滋生细菌。
“3”—PVC(聚氯乙烯),遇高温和油脂易产生致癌物。
“4”—LDPE(低密度聚乙烯),高温下易产生有害物质。
“5”—PP(聚丙烯),微波炉餐盒专用材质。
“6”—PS(聚苯乙烯),耐热抗寒,不能用于微波。
“7”—PC及其它类,用于制作奶瓶、太空瓶,不过这种材质的水杯在高温下很容易释放有毒物质双酚A,对人体有害。使用这种水杯时不要加热,不要在阳光下晒。
消息来源:秦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