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建潘口水电站,很难体验移民同胞对水的依恋、对家的难舍。正值炎夏,记者来到堵河水畔,目睹了竹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场面,感触到移民干部与移民一起跳动的脉搏。
一本移民日志
“4月16至18日,连续三天劝说堂弟喻成禄搬迁。”
“4月19日上午,喻成禄提出先看房屋。下午,租车送喻成禄到安置点,看了新建的移民楼后满意而归。”
这是田家坝镇副科级干事喻成名在《移民日志》里的两段记载。
在喻成名负责的田家坝镇两河村一组143户移民中, 有17户是他的亲属。
喻成名的父母也是移民对象,父亲因患脑溢血身体偏瘫,在堵河岸边住了一辈子的老人想叶落归根。喻成名刚一提搬迁,就遭到父亲一顿痛骂。老人用拐杖将儿子赶出家门,喻成名只得往返十多公里回单位吃住。
十天后,老人第一个迁出两河村。翻开6月底的移民日志,喻成名的17户亲属已全部搬迁,其余126户移民也锁定了安置去向。
一本电话簿
两河村是潘口水电站首期三个移民点之一,全村398户1644人整体外迁。
两河村家家有人常年在外务工,他们多数是家里的主心骨。移民工作伊始,村主任杨泽兰便留意收集他们的电话号码,一本电话簿走到哪带到哪,“煲电话粥”是杨泽兰每天的“必修课”。
杨泽兰的小姑子范双琴在江苏打工,杨泽兰多次劝她返乡搬迁,范双琴却想到江苏买房。按照县里规定,无固定收入的移民不得外迁。
杨泽兰几乎每天给范双琴打一个电话,一聊就是几十分钟。“在竹山建房有土地,吃喝不愁。再说家里还有老人,将来一家人住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好说歹说,范双琴终于放弃了外迁念头。
移民有什么困难,也找杨泽兰解决,她的电话成了“移民热线”。
一位移民从上海打来电话,请杨泽兰帮忙落实宅基地。杨泽兰二话不说,到安置点为他调剂宅基地,途中不幸遇车祸面部受伤,但移民工作没有耽搁一天。
一张移民进度表
走进竹山县教育局设在田家坝镇的移民工作队驻点,墙上悬挂着一张移民进度表格外引人注目,58户移民搬迁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哪户落实安置去向、哪户拆迁、哪户开动建房,队长方应林便在进度表上用红笔作上记号。
刚到南坝村时,移民刘春富对工作队颇有抵触情绪。移民先移心。3月,刘春富在县城打工遭遇车祸,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工作队员无论谁进城总要去医院看望他。刘春富出院第二天,5名队员拿着礼品到他家慰问。刘春富被工作队的真诚所感动,当场签订了搬迁协议。
“做移民工作就不怕跑断腿、磨破嘴。”提起移民工作方应林深有感触。自去年底进驻南坝村后,工作队没有休过一次节假日。
队员张明富的母亲体弱多病,原打算住院,因无人照看他只好将母亲送回老家治疗。今年,张明富妻子又住院做手术,他照料了一个周后便回到工作队。采访中,张明富哽咽着说:“忙起来没办法照顾亲人,但看到进度表上不断增多的记号心里就无比欣慰。” (方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