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8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十堰竹山海选现场,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纷纷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陈年老物、稀奇古董搬出来亮了亮相。其中最抢眼的是官渡镇秦巴民俗博物馆馆长曾和林收藏的一方北宋年间的竹山县印牌,这种印牌史上发行量很小,后又有流失,故存世不多,更显珍贵。因此在千余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选送至十堰市参加《寻宝》栏目,而更为巧合传奇的寻宝故事又接踵而来。
曾和林作为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的乡亲,觉得应该在曼白家乡办个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以弘扬和继承曼白剪纸艺术。他计划在新建的秦巴民俗博物馆中设专厅作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为了广泛收集余曼白先生的遗作遗物及相关资料,曾和林于7月中旬专程赴自贡市联络了余曼白的后人余联军和得意弟子向生祥、易思竞等老艺人,协商由曼白家乡官渡与曼白发祥地自贡两地联手共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以缅怀曼白艺术人生,继承和发挥艺术价值。余曼白的后人及弟子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参与合作共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只三天时间就征集到不少余曼白剪纸及篆刻作品。并同余联军签订了合作共建余曼白剪纸纪念馆的协议。
就在曾和林正要请藏友杨先生来官渡为建馆画装饰图案时,恰逢央视寻宝海选现场会在竹山举行。杨先生作为文物收藏爱好者,在现场与曾和林不期而遇。当他得知曾和林正在创办“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时,心生敬佩之情表示将全力支持,并于8月11日同曾和林一起上了官渡。一下车,顾不得休息,杨先生便拿出一幅他收藏了五十年都没舍得出手的余曼白篆书条幅,大家小心翼翼的把条幅在地板上展开一看,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啊,好精美的小篆!那一笔一划无不彰显老艺术家的独到技艺。条幅长120公分,宽46公分,宣纸已变黄,但印鉴的朱色仍显鲜艳。在条幅的右上方用了“一生所学于艰苦中得来”的篆刻印章;左下方落款处则是篆刻白文“余曼白”印鉴。曾和林一见印鉴,心情激动地从室内取出上月才从自贡征集回来的五方篆刻印章,一比照,竟是珠联璧合,丝毫不差。更巧的是,当天正是四十三年前余曼白在文革动乱中遇难的日子!
这两方篆刻印章,可以说是曼白先生艺术人生的里程碑。那方“一生所学于艰苦中得来”篆刻印章是1953年中秋节,余曼白颠沛流离十二年,艺术成就初显之时,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境中,刻制了这方篆刻图章以示纪念,相当于南国红豆。此印章边款刻有志卷:“余家贫少孤,无力求学以自奋。年十八略有文学基础。二十三岁对时政不满被迫逃亡巴蜀。在艰苦奋发中研习雕刻于画,度过悲痛生涯,终于由黑暗走向光明。于现年三十二龄,以毕生精力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继承民族美术遗产发挥创造,为美化人民生活而向前迈进。癸已中秋即年留蜀十二年用篆刻以用作纪念。曼白志”这段卷志铭文真实地纪录了余曼白文艺生涯。而篆刻“余曼白”印章,是他1960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时,与齐白石入室弟子骆石华结为印友,专为其篆刻白文印章一方“余曼白”,以为纪念。之后余曼白都用此印章为作品鉴印,直到寿终。
1962年初春,余曼白在回家探亲之前创作了这幅篆书,是录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后来连同400套1500幅剪纸作品一并赠给家乡人民。
谁也没有料到,余曼白的篆书作品与他的印章竟在四十三年后的忌日重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陈德明)
曾和林作为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的乡亲,觉得应该在曼白家乡办个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以弘扬和继承曼白剪纸艺术。他计划在新建的秦巴民俗博物馆中设专厅作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为了广泛收集余曼白先生的遗作遗物及相关资料,曾和林于7月中旬专程赴自贡市联络了余曼白的后人余联军和得意弟子向生祥、易思竞等老艺人,协商由曼白家乡官渡与曼白发祥地自贡两地联手共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以缅怀曼白艺术人生,继承和发挥艺术价值。余曼白的后人及弟子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参与合作共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只三天时间就征集到不少余曼白剪纸及篆刻作品。并同余联军签订了合作共建余曼白剪纸纪念馆的协议。
就在曾和林正要请藏友杨先生来官渡为建馆画装饰图案时,恰逢央视寻宝海选现场会在竹山举行。杨先生作为文物收藏爱好者,在现场与曾和林不期而遇。当他得知曾和林正在创办“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时,心生敬佩之情表示将全力支持,并于8月11日同曾和林一起上了官渡。一下车,顾不得休息,杨先生便拿出一幅他收藏了五十年都没舍得出手的余曼白篆书条幅,大家小心翼翼的把条幅在地板上展开一看,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啊,好精美的小篆!那一笔一划无不彰显老艺术家的独到技艺。条幅长120公分,宽46公分,宣纸已变黄,但印鉴的朱色仍显鲜艳。在条幅的右上方用了“一生所学于艰苦中得来”的篆刻印章;左下方落款处则是篆刻白文“余曼白”印鉴。曾和林一见印鉴,心情激动地从室内取出上月才从自贡征集回来的五方篆刻印章,一比照,竟是珠联璧合,丝毫不差。更巧的是,当天正是四十三年前余曼白在文革动乱中遇难的日子!
这两方篆刻印章,可以说是曼白先生艺术人生的里程碑。那方“一生所学于艰苦中得来”篆刻印章是1953年中秋节,余曼白颠沛流离十二年,艺术成就初显之时,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境中,刻制了这方篆刻图章以示纪念,相当于南国红豆。此印章边款刻有志卷:“余家贫少孤,无力求学以自奋。年十八略有文学基础。二十三岁对时政不满被迫逃亡巴蜀。在艰苦奋发中研习雕刻于画,度过悲痛生涯,终于由黑暗走向光明。于现年三十二龄,以毕生精力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继承民族美术遗产发挥创造,为美化人民生活而向前迈进。癸已中秋即年留蜀十二年用篆刻以用作纪念。曼白志”这段卷志铭文真实地纪录了余曼白文艺生涯。而篆刻“余曼白”印章,是他1960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时,与齐白石入室弟子骆石华结为印友,专为其篆刻白文印章一方“余曼白”,以为纪念。之后余曼白都用此印章为作品鉴印,直到寿终。
1962年初春,余曼白在回家探亲之前创作了这幅篆书,是录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后来连同400套1500幅剪纸作品一并赠给家乡人民。
谁也没有料到,余曼白的篆书作品与他的印章竟在四十三年后的忌日重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陈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