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域文史
竹山民间锣鼓
发布时间: 2013-12-03 10:17 来源: 编辑:李永芳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参考资料:
  《堵河潮》,熊彬著,2003 ;《竹山县志》,竹山县地方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2002;《上庸风情》,心鸣著,2011。《鄂西北竹山民间锣鼓探微》,作者:常开起,2011。

 

 

  □ 文/张成 图/王素冰

 

  中国的音乐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最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中国的民俗音乐活动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独特的民俗音乐文化现象。竹山,史称古上庸国,山扼秦蜀,水控荆襄,为三省之藩屏,西楚之门户,华中之堂奥。这里地灵人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厚,为秦巴山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锣鼓艺术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形式多样化,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群众交流、联络感情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每逢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通常和龙灯、采船、秧歌等同时表演,场面热闹非凡。婚丧礼仪、老少寿诞、社火庙会等场合以及欢送子女参军等场合也离不了锣鼓的表演。喜庆的锣鼓,欢腾的狮舞,高挂的红灯和盛大的焰火,能把人们带入欢乐的海洋。

  鼓手.jpg
  民间鼓手在演奏

  山乡乐队5.jpg
  行走于山乡的锣鼓乐队

  竹山地方锣鼓可分为薅草锣鼓、新花鼓、高山锣鼓等。锣鼓乐队的编制一般情况下为六至七人,多则十至二十多人不等。唢呐为旋律主奏乐器,演奏时可加进演唱,其演唱的曲目为民歌小调或自编的唱腔小段,演唱者大多由演奏者担任。
  在表演形式与音乐特征上,竹山锣鼓类别众多,各不相同,包罗广大而又有着本质的统一。
  从演奏形式上看,竹山民间锣鼓有行进锣鼓与表演锣鼓两种。行进锣鼓为非正式的场合,边演奏边行走,行走中配合着锣鼓的“敲打”。行进时自由自在,可走走停停,锣鼓既可停,也可无限循环。行进时多为中等及以下的速度,一般不出现激烈、热闹的节奏,也无唱词唱腔。表演锣鼓一般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下,在重大喜庆节日里表演。随着情景的推进,情绪逐步高涨,锣鼓表演热闹非凡。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演奏时多以中快或以上的速度进行,甚至穿插戏曲中的“跺板”节拍,表演过程中常伴有唱词唱腔。
  在音乐构成方面,竹山民间锣鼓主要由声乐和打击乐两大部分组成。声乐是指听到的“唱歌的”部分,在三人演唱的方式中都是根据歌师傅的传授和彼此多年配合的经验,进行轮流接合演唱(在一人气息不足的时候,另一人在句中接上,以此类推),使得歌曲在气息上是一个不间断的整体。打击乐部分则主要是指贯穿于整个套曲的锣鼓部分。而且民间艺人在歌唱和打击锣鼓的时候都是不会看乐谱的。在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锣鼓的曲调时都会觉得有 “不辨调式、不好记谱、不易模仿学唱”的特征。因为其中的三度音程中所使用的音阶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基本都是“不准”的音,更甚至被称谓“钢琴缝里的音”,具有很高的演唱难度。它的旋律也没有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谱曲,音调的走向也受竹山当地方言的影响,当地民间老艺人在唱锣鼓歌时也就像在拿竹山方言讲历史故事一般。
  在调式上,竹山民间锣鼓音乐具有民间音乐微调式特点,主干音为 “5 6 1 2 3”,每一乐段都是以“2 l 6 5”结尾,而每一乐段中的前面几个乐句都会在终止音“5”后面加上一个“6”音,起到半终止的作用来引出下一个乐句,直到最后在“5”音上完全终止。速度上都是以慢为主,节奏型以附点和八分音符为主。
  表演程式上,竹山民间锣鼓角色的上下场势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都要依照角色行当、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各种人物的唱腔,其开始之前和收住之后,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需用锣鼓点子作为起止和交代,锣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类别和歌唱速度等作用。念白与吟诵诗句、引子,都是有韵律的。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间,或从念白过渡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明句逗,划分段落。
  在竹山民间锣鼓中,薅草锣鼓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广泛的传播度,成为竹山锣鼓最具特色的代表。
  竹山位于鄂西北边陲,由于土地面积辽阔,播种面积广泛,加之常年气候的温热湿润,山地野草伴随着农作物生长,稍有疏忽,即可蔓延泛滥成“草灾”。所以,深山农事中,薅草是件须臾不可马虎、不可小看的大事。但是,长天老日,薅草人员容易困倦劳乏,薅草锣鼓便成为有效的催工、加速、解乏、鼓劲儿的重要促产手段之一。薅草锣鼓本身因农事生产的需要和丰富山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锣鼓说唱艺术形式。
  竹山薅草锣鼓,又名“阳锣鼓”。唱的歌儿名叫“阳歌儿”。如此称谓,是与悼念死人的夜锣鼓(亦称丧葬锣鼓)相反相对而言的。
  不过,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来看,竹山薅草锣鼓即阳锣鼓却直接来源于阴锣鼓的组成部分。阴锣鼓的说唱是两人上场,一人敲鼓一人打锣,绕着棺材转圈而唱;阳锣鼓即薅草锣鼓也是两人上场,一人敲鼓一人打锣在山坡上结伴漫步而唱。阴锣鼓唱到寅时即天将明时分,开始绕棺木反转圈,这种与前半夜逆向转唱反其道而行之叫“回阳”,唱的歌就叫“回阳歌”。阴锣鼓的唱腔由一整夜的忧郁低沉哭腔述诉变成了“回阳”时的亢亮明快的渲泄;划分段落的锣鼓过门也由花样繁多的冗长敲打变成简捷明快的敲打。竹山薅草锣鼓正是截取阴锣鼓的阳歌部分的说唱敲打,由灵堂移向广阔的山野田间,变为名副其实的阳歌儿和阳锣鼓。两人唱和,群山呼应,涧壑荡漾回环,呈现了十足的阳刚之气和阳刚之美。虽然来源于阴锣鼓的组成部分,但是竹山薅草锣鼓早已独立门户,自成一体,并且显示了与其它民间锣鼓说唱形式明显不同的特点。
  竹山薅草锣鼓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一是歌师傅要具备声腔并美的基本说唱条件;二是要具备娴熟的锣鼓敲打技巧;三是要具备上天文下地理中人事和农业生产技艺经验的广泛知识;除此之外,歌师傅的结伴,往往象相声演员的老搭档一样,互相要熟悉各自歌唱的思维套路,甲逗得出,乙要捧得上,彼此心有灵犀,一点即通,配合默契。所以,阳歌的歌师傅,绝大多数也都是阴歌师傅的老搭档,诚所谓知己知彼,百唱不怠。阳歌即薅草锣鼓的歌师傅是远近方圆百十里内的精明人和名人,在大集体劳作生产队行政体制时,他们是靠头等劳力的高工分或另有奖励工分者,在生产责任制实行以后,薅草季节各家各户的请工协作,薅草锣鼓的歌师傅也是高于其他帮工工资的获得者。
  竹山薅草锣鼓的歌唱内容,一是直接取材于阴锣鼓的唱本,诸如《山伯访友》、《英台闹五更》、《乌金记》、《乌盆记》、《黄飞虎反五关》等和《包公案》、《施公案》清官公案故事;二是相互盘歌、采取问答、反诘等方式表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古迹轶事、生活劳动、农事、谜语、地方掌故、风土人情等杂歌:三是即兴发挥、应物就景即兴随口编唱,极尽彼此戏谑、讥讽、挖苦、刻薄、奉承、溢美之能事,以达到调节烘托劳动气氛的目的。
  和薅草锣鼓的粗犷大气、幽默风趣相比,黄州点子则以其旋律优美、演奏讲究的特点,成为竹山民间锣鼓中又一极具特色的代表。
  黄州点子,又称竹山牌子锣,是流传于竹山县城关镇及其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吹打乐。它起源于黄州,因主要传承家族查家迁至竹山县山区,而在堵河流域保存下来。目前,牌子锣在黄州本地已濒临失传。现在流传于竹山的牌子锣,是明末清初黄州商人查德福等迁入竹山时黄州点子随其传入竹山的,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牌子锣融宫廷音乐的典雅大气、道教音乐的悠然超凡于一身,集民间弹拨乐、弦乐、木管乐、打击乐于一体。它旋律优美,演奏讲究,深受民众喜爱。其起源于湖北黄州,但在黄州已经失传,现仅存于竹山。
  黄州点子首先有“牌子”和“锣鼓经”,再就是吹鼓手。所谓“牌子”即是“词牌”,它有曲(谱)、有词(唱),它短小、灵活,就像一首首歌曲一样。“词”是古代带曲(谱)的,是能歌唱成供乐器演奏的。锣鼓经——由打击乐演奏,也叫“干打”,演奏的锣鼓经有“梅花提”、“锁槌”、“长槌”、“雁叠翅”等。
  2007年,我县向省里申报“黄州点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但其名称也并不是黄州点子了,而是叫“黄州排子锣”。但竹山民间与文化部门仍然习惯叫“黄州点子”。
  “黄州点子”(排子锣)不像一般锣鼓点子随便敲击,而是极为讲究:平素不敲不打,必俟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才露它一手;既讲究韵味醇正,也讲究“衬景”的华丽;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必有“鲢、鲶、鲭、鲫”(谐连年清吉)四鱼灯相伴,还有春牡、夏莲、秋菊、冬梅四大花篮为伍。“黄州点子”很有点象戏曲锣鼓中的“四不合”曲牌的敲击法,鼓板锣镲互相不牵涉,各响各的,但听起来却是一个整体。分散敲击,呈现散金碎玉之音,合拢则气势浑厚、深沉。
  竹山民间锣鼓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经过漫长岁月洗礼的民间文化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随着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竹山民间锣鼓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一周热门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