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动态
三部中国大陆影片入围柏林“金熊奖”
发布时间: 2014-01-23 15:56 来源: 编辑:李永芳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无人区.jpg
  《无人区》剧照。宁浩在片中客串修理工。该片将以内地公映版本参赛柏林。

  推拿.jpg
  《推拿》导演娄烨(左)和主演郭晓冬。因为配乐问题,这部去年3月就完成拍摄的电影后期制作进度缓慢。

  昨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公布第二批入围竞赛单元片单。宁浩导演的《无人区》、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以及娄烨导演的《推拿》出现在主竞赛入围名单里,将与其他20部影片一起角逐金熊银熊大奖。加上梁朝伟受邀担任评委,本届柏林电影节成了2005年后华语电影人参与最多的一届。
  柏林爱华语片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柏林电影节对中国电影人格外青睐。从198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三个和尚》获得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开始,很多中国导演都在这里捧走金熊或银熊大奖,柏林电影节也因此成为中国影迷最关注的电影节之一。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金熊奖后,吴子牛、谢飞、李少红、王小帅、顾长卫、王全安等导演都曾在此获得过大奖。尤其是张艺谋和王全安,各有金、银熊两座奖杯在手。(注:在主竞赛单元中,最佳影片是金熊奖,其余奖项如最佳导演等都是银熊奖。)
  2005年是华语片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最多奖项的一年。顾长卫的《孔雀》获得了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蔡明亮凭借《天边一朵云》获得特别艺术贡献奖、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以及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严宇和李一凡凭借《淹没》获得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大奖,刘佳茵凭借《牛皮》获得青年论坛卡里加利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之后几年,三大电影节的领奖台上越来越难见到中国影人的身影。华语片只参展不参赛,被网友戏称为“打酱油”,而这些片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卖片。第62届柏林电影节上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入围主竞赛单元,斩获最佳摄影银熊奖。去年的第63届上,《一代宗师》开幕影展,但华语电影无一入围参赛,惨淡得无法掩饰。曾凭借《左右》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导演王小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电影过度倚重国内市场,忽视国外市场的外循环,“现在的导演们一味强调票房而丢掉了艺术追求,不关注现实、社会,没有耐心和良心。关起门来拍电影,自我消化。”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