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14年3月28日,竹山县文峰乡塘湾村支部书记王耀林突发心肌梗塞,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在担任该村支部书记15年间,他长期忍着病痛带领群众攻克肚倍高产难题,领导群众修路、引水,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该村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富裕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了见证典型事迹、还原真实场景,5月7日至9日,秦楚网记者来到塘湾村,实地采访当地干部群众,掌握了大量没有报道过的第一手资料,并力求通过“碎片化”的表达、“原生态”的形式奉献给广大网民。为此,本网推出“见证典型”采访实录共5篇。
王耀林号召村民种植肚倍
肚倍喜获丰收
【内容提要】
2007年冬天,塘湾村号召全村栽植肚倍,自称“刁民”的王太清公然对抗。
村支书王耀林找到王太清苦苦劝说,他迫不得已只好在地里栽上肚倍。2008年冬天,王太清觉得肚倍树占地,又不结果,把肚倍树拔掉改种粮食。
2009年春天,王耀林检查肚倍栽植情况,当即带领村组干部一齐动手帮王太清栽上。一星期后,由于找不到合格的苔藓配套,王太清感到收获无望,一气之下再次把树拔掉扔了。
半个月之后,王耀林再次找到王太清说:“你拔一次,我们给你栽一次!我过不了你这一关,就不当这个村支书!”经过三番“较量”,王太清的十多亩土地上第三次栽上了肚倍树。
“这片肚倍林每年收入3万多,我用这十几万给儿子买了新楼房。”王太清说,“虽然王书记不在了,但是,我看见肚倍树,就会想起他!”
王耀林生前所在的塘湾村
【采访实录】
采访时间:2014年5月8日
采访地点:村民王太清家
采访对象:王太清,男,50岁,塘湾村8组村民
采访背景:采访王太清纯属偶然。原计划采访谭氏兄弟,结果找不到人。再来到塘湾村8组采访肚倍大户王太兴,发现他已被媒体采访过多次。为了避免“炒剩饭”,记者随机问起偶遇的王太清,一问起肚倍,这个刚强、倔强的老汉竟然有着“三栽两拔”的曲折故事,顿时引起我的采访兴致。
严谨:王耀林动员全村栽肚倍,你栽了多少?
王太清:说起肚倍,我最刁,栽三次,拔两次,是个典型的刁民!
严谨:你不是刁民,肯定是个有个性的乡土能人。
王太清:呃,不,我真是刁民!那时候,凡是领导号召的我坚决不搞(他一边说,一边摸着又黑又硬的胡茬子),附近打架闹事一准有我……
严谨: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会栽三次拔两次?
王太清:王书记头一回要我栽树,我不搞,他今儿找明儿找,找我五六回,犟不过他。
严谨:那又为什么拔了?
王太清:栽了树不挂果,还占地,我要种地,犁地时树根绊事!
严谨:那第二次又是怎么栽上的?
王太清:王书记拍着胸脯说,这次栽了不长果子他负责!而且发动村组干部群众帮我栽!
严谨:树长不长果子,他怎么负责得了?你是怎么相信的?
王太清:村上成立了研究所,宣传的是,一片林、一片藓,虫藓配套有高产。
严谨:苔藓从哪儿来?
王太清:到山上找。我找了几筐子,专家说苔藓不球行,我气不过,再次把树拔了。
严谨:哪儿的专家说的?
王太清:县林业局的,王书记打电话哄他们来玩,其实是让他们帮忙辨认苔藓,他能忽悠,不花钱叫人家办事!
严谨:既然拔了两次,第三次怎么又栽上了?
王太清:第三次我和他都搞毛了(发火),说狠话。我说,全村听他的,我就不听!他说,我拔一次,他栽一次!过不了我这一关他就不当村支书!再刁也要听他的!不听他的会穷一辈子(他一边说,一边用打火机戳自己的大腿)。
严谨:第三次栽了为什么没拔?
王太清:全村都搞,胳膊犟不过大腿。我只有听话,按要求搞,一亩肚倍一年挣了三千多。
严谨:这么说,你家的十几亩肚倍一年能收入三四万?连续五年,十几万做什么了?
王太清:给儿子买了新楼房,还有儿媳妇、孙娃子,都住在那(说到这里,他黝黑的笑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甜蜜)。
严谨:回想这些栽肚倍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王太清:我原来是刁民,不务正业,现在感觉,要听话,要走正道。
严谨:刁民可是你自己定的,今天一见到你,我一直认为你是个能人。
【记者手记】
采访完这件事,记者一直处于兴奋之中,因为,这是同题采访中的独家发现。这个偶然收获说明,王耀林在担任村支书的15年间,有太多实实在在的动人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整理。透过这件事,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王耀林的形象已在我的眼前依稀可见,他对工作的责任心、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耐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以及他那种执着和坚韧,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