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范珉 方荣华 黄治荣 张华魁
对于竹山工业的印象,每五年的感觉都截然不同。
十年前,人们只能将其与烧砖、采煤等初级工业模式联系起来。
五年前,水电产业是竹山工业的“标签”。
而今,竹山工业已能让每个竹山人自豪。水电、绿松石两大“十亿元产业”并驾齐驱;食品加工、服装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蓬勃发展,共同撑起了竹山工业“大厦”。
十年间,竹山工业经济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的轨迹。“十二五”期间,竹山工业经济由资源型、粗放型、内向型向生态型、集约型、外向型转变,驶入了跨越发展快车道。
结构调整:“两绿三生”驱动产业转型
2014年,竹山境内37座水电站累计发电12亿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
纵贯竹山200多公里的堵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是湖北省水电开发主战场之一。“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民”,随着潘口、小漩等水电站的建设和投产,竹山生态水电大县的梦想变为现实。
时光回溯至7年前,堵河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启动,正是竹山工业阔步迈向生态型的起点。今年,全省同期在建的最大水电站——龙背湾水电站投产后,竹山水电装机容量将突破9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20亿度,水电产业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
以水电“发家”的竹山,并没有沉醉在这种繁荣里。早在堵河水电开发尚未告竣之时,竹山已敏锐地认识到,单一支柱产业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是竹山极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良好生态是竹山走向未来的竞争之本。如何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
竹山经济发展战略豁然开朗:坚持绿色发展,培植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业、生物医药、生态旅游“两绿三生”生态产业体系,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矿业从低端资源型向高层次的华丽转身,是竹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例证。曾经,竹山享尽“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的资源之福,也陷入了“生态环境破坏、后续发展乏力”的“资源魔咒”。
近五年来,竹山先后关停绿松石等矿洞300多个,通过技术改造、招资选商、企业重组、建设园区,实现了煤、铁精粉、钒钡和绿松石等矿产科学开发,生态矿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竹山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腊梅生长地,但产业化开发一直是空白。最近,该县五柳源公司开发的腊梅精油化妆品、友花公司开发的腊梅花茶投放市场。竹山还将进行科技攻关,研发食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打造腊梅精深加工产业链。
循着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竹山从生态水电大县向生态产业聚集区奋力跨越,工业经济实现裂变式增长。去年,竹山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28%、156%。
板块突破:“一区六园”激发内生动力
3年前,这里还是沙丘成片、杂草丛生。
3年后,这里正崛起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去年下半年,场平工程刚刚竣工的通济沟商贸物流园,就以交通、劳动力等优势引来了嘉麟杰服饰、赢德服饰、亨运物流等4个大项目。
没有集约经营就没有规模效益。竹山工业经济要长出“好身板”,就必须用项目来强健“身体”,而“强健身体”的最好办法是建设工业园区。
2010年,秉承集中开发、集聚项目、集群产业、集约运营理念,以邓坪农产品加工园等“一区六园”为架构的竹山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5年来,竹山累计投入5亿元,建成5600亩工业园区。
园区是工业化的主战场,但这个战场是不分良莠,“捡到篮里都是菜”?还是做好产业规划,走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园区之路?
竹山没有忙于“捡菜”,而是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园区功能,引进海丰渔业、瑞昊环境工程、金九堂医药等一批涉及“两绿三生”产业的企业。同时,引导本地企业迁移,搬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一区六园”。目前,“一区六园”聚集了102家企业,形成了绿松石、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优势工业集群。
在最早满园的邓坪农产品加工园,已聚集了巴山食品、强生园油脂、海丰渔业等10家“农”头企业,以全县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了生态茶、优质油、有机鱼、小杂粮、干鲜果、山野菜等绿色产品系列。去年,邓坪农产品加工园实现产值25亿元。
“板块突破”的方式创造了奇迹。去年,竹山经济开发区实现产值4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招商引资30.5亿元,同比增长9.2%。
开放创新:借势发力向未来
当年建设当年投产,4个月出口创汇250万美元……竹山去年引进的湖北裕源食品公司,让香菇产业告别多年来的“提篮小卖”,一举打入国际市场。
“在风起云涌的竞争态势下,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气魄和方式,面向广阔市场谋发展、竞风流。”县委书记佘立柱如是说。
地处秦巴山腹地的竹山,有着招商引资“独家功夫”。其秘诀不在其优惠政策之多之诱人,而在于对转型发展的把握: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优选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两绿三生”产业或关联产业内项目,以清晰的产业招商,实现集群效应。此外,在不放弃优势中小项目的同时,招大引强,以大项目吸引与之相关的配套型企业,“以大引小”、“以商招商”,以集群化、链式发展激发“聚变”效应。
“十二五”以来,竹山累计引进工业项目90多个、资金40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000多万美元;引进企业400多家。
虽然厂区藏深山,但产品却远销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竹山天新医药公司是“竹山创造”的典范。该公司开发的三甲氧基苯甲酸、药用单宁酸、食用单宁酸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傲视同行,占领了一半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如天新医药这般,竹山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越来越多的“竹山制造”、“竹山创造”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去年,竹山出口创汇205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