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竹山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竹山坚持因户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探索精准脱贫有效路径,奋力实现“在秦巴山片区率先实现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本报今日起推出“竹山精准扶贫模式探微”系列报道,聚焦竹山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新探索、新模式、新经验,敬请关注。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方荣华 通讯员党世根 袁 斌
4月18日上午,竹山县城关镇高家庄村养猪专业合作社邀请镇畜禽防疫人员为生猪打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防疫针,并为每头生猪打上耳标。猪舍旁,贫困户王友芬笑着告诉记者:“今年我养猪25头,年底生猪出栏少说也能卖4万多元钱,可以还清5000元欠债不说,还有希望摘掉‘穷帽子’。”
记者在高家庄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基地看到,猪舍里一头头肉乎乎的仔猪撒着欢。合作社理事长朱明华告诉记者,年初经过双向选择,合作社与16户贫困户签订生猪养殖扶贫协议书,并为其提供一个500平方米的猪舍,每户贫困户可在猪舍集中圈养生猪20头以上。为鼓励贫困户养殖生猪,合作社对贫困户实行“七包”,即包免费提供猪栏,包提供优良仔猪,包养殖技术服务,包饲料加工供应,包生猪疫病防治,包商品猪出售,包年销售收入4万元以上。
张友明一家三口人,妻子因病左腿致残,儿子患脑瘫右手不能负重,去年张友明遭遇车祸致右腿骨折。合作社为张友明这样缺劳力的家庭想出了好办法:将16个养殖户编成5个养殖小组,每组由1户负责饲养1个月,其余农户可务农或务工,降低生猪养殖的人工成本。
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不仅费时费力,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对此,由合作社担保为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用于购买仔猪和饲料。高家庄村16户贫困户贷款80万元,养殖生猪350头,户均养殖20多头。
朱明华算了一笔账:按每户年出栏生猪20头算,除去饲养成本,每头猪最低纯利润在400元左右,加上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每头生猪补助500元,每个家庭通过养猪当年现金收益可达1.8万元。
点评:要让“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发展产业是核心。就生猪养殖来说,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是高家庄村贫困户面临的现实困难。同时,分户养殖既难以发挥规模化养殖效益,又无力化解生猪疫病带来的风险。
采取“合作社+贫困户” 抱团养殖模式,改变了贫困户势单力薄的状态。通过合作社搭建平台,在设施、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扶持,为贫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不会养、不善管、不会治等难题,找到了合作养殖、抱团发展的脱贫致富好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