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新思想
"大山愚公"魏登殿 绝壁修路41载 让贫困村变先进村
发布时间: 2016-08-23 09:09 来源: 编辑:黄文辉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在湖北省郧西县,说起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人们心里曾经都是这样的反应——环境恶劣、生活困难。如今再说起坎子山村,大家想到的都是回汉人民的“幸福笑脸”。这些改变都源于魏登殿41年的痴守。几十年来,他先后带领村民修山路挖水窖解决出行难吃水难,架电线杆引电进山,加工农产品发展特色产业,一点点“磨”出来脱贫的门路。正因如此,魏登殿也被乡亲们称为大梁山“愚公”。

魏登殿(左)在通往坎子山村的公路扩宽施工现场察看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1.肩挑、背驮、手刨  41年修起35公里的“出山大道”

 

  满山都是石窝窝,锄头挖下叮当响;虎口震得直发麻,难见土质松一分。坎子山村“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坐落在绝壁上的村落”。 
没有路,祖祖辈辈被山困住,出门翻山,一尺多宽的小路就像是嵌在陡峭的悬崖上,稍不留神一失脚,就可能会跌下悬崖。 
路,是坎子山人的命。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从部队复员,担任起坎子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一直以来,让村民们魂牵梦绕的就是修路。然而,贫穷落后的坎子山村根本拿不出一分钱。 
出任村支书不久,村民马康荣夜间出行时,不慎摔下山崖丧命,家人哭断肝肠。这一幕更加坚定了魏登殿修路的决心。

魏登殿丈量新修组级公路的宽度。图片来源:十堰文明网

  没有钱,怎么办?1977年初,魏登殿挎着军用水壶,背着4个如锅盖般大小的火烧馍,乘帆布篷货车,在尘土飞扬的山路上颠簸三天后,来到原郧阳地区行署找相关领导请求支持。 
经过努力,魏登殿争取到了打通山路的“第一桶金”。在工程建设中,魏登殿不仅担任总指挥,还当炮手,和技术员吃住在工地上。

    他组建起回民小组、汉胞小组,今天搞竞赛,明天搞评比,肩挑、背驮、手刨。近一年的人海战术后,一条5公里“之”字形盘山公路竣工,山上到集镇车程从5小时缩至15分钟。

    坎子山地处鄂陕交界,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修通一条出山路,依然无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为此,在魏登殿当村党支部书记的41年里,他大半时间都花在了修路上,跑部门、争取项目、组织村民动手干,坎子山上一条条道路不断延伸。

魏登殿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的一条“天路”。图片来源:十堰文明网

  漫长的修路过程,他没有一次不坚守工地,经常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2003年坎子山村通组公路贯通,2004年率先在湖北口回族乡搞起村级硬化路面,2008年修通村级断头路。至今,坎子山村已修起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历史一去不返。 
如今,这条“天路”上每天车来车往,将山上的特产往外运,将山外的资源往村里聚,村里的百姓一天天富了起来。“等旅游路修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村子里游玩,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就鼓起来了。”魏登殿说。 

2.他豁出命来通水通电  “魏等电”化身“魏灯电”

 

  提起水,50岁的村民杨才华对坎子山村艰辛的“水路”印象特别深: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挑水等半晌,为水把命丧。 
“天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走瘪子”是当地的真实写照。村民吃桶水要跑10里地。 
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其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跌倒,水桶摔得粉碎,水也一滴不剩,气得她用麻绳寻短见。村民们将邹克明妻子救醒后,她哭着说:“幸亏没有死,要是死了,办丧事要多少水啊!” 
听到这悲怆的哭喊,魏登殿的心碎了。1997年,坎子山村采取政府投资、村民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上百万元,打响了“饮水解困”攻坚战。 
然而,工程上马不久便赶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坎子山村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没有电,碎石机不能运转,刚刚上马的水窖工程眼看就要搁浅,魏登殿心急如焚。 
不久,魏登殿家以前用来碾米、磨面、打浆的石磨便开始了日夜不停地磨砂,发出沉闷的轰隆隆声。每天,他推着磨杠围着石磨转圈,一圈又一圈,一推几个小时不歇气。硬是把堆成小山似的粗砂慢慢碾成粉末儿。和魏登殿搭班负责喂料的村民龚少波说:“天晴下雨都不停工,那个夏天老魏豁出命来干,可累坏了,光石子就推了2万多方,手上起血泡结了茧,一副木拐子更是磨得发亮。” 

  水窖蓄满水的那天,坎子山村人敲锣打鼓、放鞭欢唱。110口大小不一的水窖分布在坎子山村,温柔地润泽着坎子山村的沟沟坎坎。村民杨恩方在自家水窖旁贴起对联:昔日乱泥水困扰祖祖辈辈,今朝甜蜜蜜滋润子子孙孙。横批:饮水思源。

    如今,坎子山村又大力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不到一年时间,自来水就通到了每家每户。村民杨才华握着魏登殿的手说:“做梦都没想到,龙头一开水就来,我家水桶要闲置了!” 

    魏登殿带领村民修建了110口水窖,解决了坎子山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如今,每家每户又通上了自来水。图片来源:十堰文明网
在解决出行难和吃水难的同时,魏登殿又把目光转移到了用电难上。在坎子山村,魏登殿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魏等电”。这个称呼,与他当年跨省“借电”的经历有关。 
为通电,魏登殿费尽了脑筋。1992年,魏登殿跑到邻近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反复恳请,也曾当过兵的对方负责人被魏登殿打动了,终于同意“借电”。但架线资金是个难题。不能等!魏登殿个人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后,仍需每家出资350元,当时这对村民们可是个不小的数目。魏登殿想了个主意,可以物资相抵。 
一时间,村民们送苞谷、扛土豆、背黄豆、拎鸡蛋……成群结队送到村委会。魏登殿和村干部忙得前脚拌后腿,将一批批土特产送到集镇上出售换钱。 
1992年8月14日,山上通电了,村民们说“魏等电”化身了“魏灯电”。虽然离县城最远、虽然海拔奇高,坎子山村却成了湖北口回族乡最先通电的村子。 

3.让坎子山变金山银山 “魂在坎子山村,我哪儿也不去”

 

    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坎子山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 

  如何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魏登殿瞄准了脚下这片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美化山村搞旅游。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满山都是石窝窝,辛苦种下的苞谷,亩单产难超50公斤。 

  1986年,魏登殿到农业部门取经后,回村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当年,玉米单产从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坎子山轰动了。

魏登殿(左)在察看坎子山村村民栽种的树苗。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2年,魏登殿当选十八大代表。当年11月6日进京时,他的行囊引起央视聚焦。第一次进京,魏登殿带了两件礼物:乡亲的“笑脸”和坎子山村的菜。两个10多公斤重的白萝卜、两棵10多公斤重的苞菜、金黄的玉米棒、敦实的土豆,都是魏登殿亲手种出来的。

    如今,“坎子山牌”农产品商标成功注册,村里建起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800亩地膜覆盖的玉米地蓬蓬勃勃,1000亩包菜和1200亩高山土豆供不应求。

魏登殿在坎子山村养羊场建设工地上劳动。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魏登殿看来,只发展种植业是不够的,还得壮大传统畜牧业。湖北口回族乡的马头山羊品种优良,肉质鲜嫩,美名早在解放前就被载入湖北省志。1990年,面对全村仅有8头牛、11只羊的现状,魏登殿和村委会一班人采取行动:一是选优良的品种免费提供给养殖户,二是对栏圈改造给予补贴。2015年,全村已有648头牛、3000多只羊,人均1.5头牛、5只羊,50户有牛、85户有羊。

    旅游业是魏登殿的新梦想。“为什么今年要将主干道从3米拓宽到6米?就是为了让旅游大巴能够上山,将村里的万亩石林和溶洞等旅游资源变现,让坎子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能够吃上旅游饭。”魏登殿说,要将坎子山村建成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带头村,民族团结的和谐村,湖北边关的形象展示村。 

    “我的心在坎子山村,魂在坎子山村,我哪儿也不去!”魏登殿说。41年里,修山路、建水窖、扯电线、发展种植养殖业……在坎子山村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有魏登殿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