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在溢水镇小东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了解到,首期搬迁到这里的96户贫困户,住上政府统规统建的楼房,已经安居乐业。
在麻家渡镇牌楼村,连片香菇大棚成为一道风景,1组30户贫困户每天都来到棚内,采摘香菇,拿到村专业合作社出售,香菇变现金,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我县咬定扶贫攻坚目标不放松,不断探索扶贫新机制、新模式,挖掘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之路。“十二五”时期,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8万人。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减贫14174户46681人。这一时期,也是我县扶贫开发史上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创新扶贫机制,激发攻坚活力。县委、县政府把精准扶贫当作一项压倒一切政治任务强力推进,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三大资源”,启动实施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四双帮扶行动”,将全县划分为17个战区,实行挂图作战。全县组织241支工作队、241名“第一书记”、5990名干部、200余家民营企业进村入户, 实行点对点帮扶。为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我县捆绑使用各项涉农资金,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精准扶贫的统筹使用新机制。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与农商行等3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扶贫小额贷款工作。
改善人居环境,挪出“穷山窝”。许多贫困户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为让他们挪穷窝、换穷业、奔小康,我县坚持“挪穷窝”与“兴产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采取多种易地搬迁模式,实现贫困户下山、出沟、进集镇梯度转移。目前,全县集中安置点场坪开工建房309个4762户12108人,分散安置4046户14134人。预计到今年底全县将有8800多户搬迁入住新房。
因地制宜抓产业,借力借势拔“穷根”。我县坚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富民工程,紧盯当年能见效,增收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的高效设施农业、养殖业。到今年全县流转土地2.3万多亩,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76万户 ,新发展茶叶5900亩,管护老茶园11400亩,种植中药材2614亩,发展食用菌48万袋,养殖生猪、黄牛、山羊、家禽68万头(只),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苗东升 陆龙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