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挺起大山般的脊梁——竹山县精准扶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 2017-10-26 10:48 来源: 编辑:操儒舜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山环水绕,山阻水隔,曾几何时,贫穷困苦压得群众伸不起腰来。

新一轮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以来,在竹山县委、县政府坚强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戮力同心,力拔穷根换新颜,同心共筑小康梦。如今,行走在竹山城镇乡村,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贫困户破烂的旧房,变成了规划整齐、宽敞明亮的小康住宅;一条条衬砌一新的U型渠、一个个新建的文化广场、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一座座新建的设施大棚和养殖圈舍让贫困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光伏发电     官翼 摄

三年的风雨征程,36个月的奋力拼搏。今天,在决战贫困这场特殊的战役中,豪情激越的竹山人,用勤劳和勇敢投身新一轮扶贫开发,用智慧和实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贫困山区发展的新跨越。

脱贫致富好产业——代料香菇   熊飞摄

“挪穷窝”:搬出大山天地宽

“我们愿意搬,买东西、接送孩子上学,干啥都方便!”“现在政策好,老人有低保,年轻人还能在家门口的园区务工赚钱,啥叫幸福生活?这就是。”溢水镇小东川安置点的乡亲们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赞不绝口。作为该县易地扶贫搬迁2015年率先启动的十大片区之一,溢水镇苦桃河库区、金柏松边远山区10个村110户村民年底前全部喜迁新居。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竹山县把易地搬迁作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等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为了让老百姓能离开那个“受了一辈子穷也舍不得离开的土窝窝”,各级党员干部牢记为民宗旨,挨家挨户宣传政策、算账对比、答疑解惑,把群众工作做到了群众屋里头、心坎里。

“那里不通水,也不通路,都是山地。去最近的镇上也需要先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再坐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一年四季出不了几次门,更谈不上发展经济。”溢水镇小东川安置点的农民杨守成说,他原来生活在没有水、没有路的溢水镇杨家坝村,距离现在的住处有45公里。原来村上有2000余人,如今多数都已搬迁。通过政策宣传,杨守成一家搬到安置区后,老两口养了三头猪,每年收入3000多元。闲暇时,老两口在附近的葡萄园打工,每年有一万多元收入。未婚的大儿子在外打工,每年能挣3万余元,日子不再过得紧巴巴了,对于今天的生活,杨守成全家十分满意,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打算。

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养殖郧巴黄牛   朱本双摄

“日子虽说不上富裕,但生活基本无忧。”从腰店村搬迁来的李霞,是杨守成在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的邻居,两家相距不过几十米。搬迁后的李霞在自家屋里开了一个商店,除了能陪两个孩子在家上学外,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在该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有许多像杨守成和李霞一样的搬迁户走出大山,踏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

坚持“挪穷窝”与“兴产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竹山县探索集中供养、集中安置、村内插花等多种易地搬迁模式,实现贫困户下山、出沟、到路边、进集镇梯度转移。2015年以来,整合扶贫、交通、水务、住建、民政等部门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配套”,如火如荼规划建设了溢水小东川、竹坪乡安河口、宝丰镇龙井等646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分三年对符合易迁条件的1.4万户4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合作社员共商脱贫产业发展   陆龙和摄

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易地搬迁样板区和生态观光示范区。竹山县坚持把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户增收与产业连片开发、基础配套与整体功能提升、社区化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按照“绿、净、齐、富、厚、和”要求,在每个生态搬迁安置点配套水、电、路、网等,完成安置区绿化、亮化、美化配套设施建设。到9月底,今年336个安置点全部竣工,实施建房7173户21054人,其中集中安置6090户17898人,分散安置1083户3156人,两年累计搬迁入住5103户13165人,20户以上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了产业基地。到明年初,全县近4万贫困群众将全部搬迁到规划合理、村容整洁、配套设施齐全、产业发展成熟的新农村,争取2020年底前实现搬迁人口集体脱贫,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换穷业”:开启增收致富门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直是破解群众致富难的“金钥匙”。

深秋时节,坐落在鄂陕交界圣母山脚下的竹山县得胜镇文峪河村生机勃勃。该村是竹山县241个贫困村之一,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610户20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7人。该村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有水田近千亩,但多年来,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能推动村民脱贫致富步伐。“输血不如造血,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文峪河必须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好路子来。”抱着“金山”喊穷的尴尬现状,引起了村支书李春光的思索。

通过镇、村干部会商把脉,做通群众的思想后,发展茶叶的想法一致通过。借势而上,李春光找到原村支书李宜铭,由他牵头以村委会名义成立全村首家得峰茶叶专业合作社。2015年首期50户茶农入社抱团发展,当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高香型生态绿茶基地   官翼摄

“龙头”一带动,产业顿时“活”起来。到2016年,150余户茶农主动加入合作社,全村茶叶面积发展到1300余亩,入社农户当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其中85户贫困户282人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到2016年底,村上先后又成立了黄土岭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圣母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奖扶政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和郧巴黄牛产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村150户种植养殖户人均实现了增收2000元以上目标,全村又有68户贫困户借此实现增收脱贫。

十堰市区游客到总兵安游玩

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合作社,通过市场主体带动,统一经营管理,克服了家庭经营的制度缺陷,夯实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竹山探索实践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整合教育、卫生、民政、人社、残联等各项政策,《竹山县相继出台“五个一批”扶贫奖扶政策》,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给予相关政策补贴,夯实了贫困群众自身就业、创业、致富基础。到目前,全县构建了以茶叶为主导,以种植养殖业、中药材、光伏发电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覆盖全县241个贫困村80%以上贫困户。至今年9月,全县流转土地5.3万亩,建成1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新发展光伏电站21处,发展茶叶、中药材、小水果、露地蔬菜等4万余亩,培育食用菌200万袋,猪、牛、羊、禽饲养量累计达到80万头(只),新型经营主体达到900余家,其中参与扶贫350多家,带动1.2万户3万多贫困人口,解决贫困劳力就业1.2万人,扶贫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初步显现。

返乡创业种葡萄脱贫致富   陈昌荣摄

贫困不息,扶贫不止。在2016年脱贫51个贫困村的基础上,2017年预脱贫的73个贫困村通过“双认定”实现脱贫之后,竹山还将再接再厉,继续充分发挥优势,一如既往推行“能人带动、集约经营”等10大产业扶贫模式和“土地流转得租金”等“五金”增收方式,建立贫困户与农村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和扶贫产业紧紧捆绑在一起,确保全县241个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9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扶贫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为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聚合力: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走进竹山县宝丰镇,说起龙井村“第一书记”高琴,镇党委书记杨明章竖起大拇指说:“高琴到龙井村来的时候,在乡下工作13年才调回县城不满一年,她给我们带来了工作激情和干劲,她定的目标是龙井不脱贫,她不走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还需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竹山县下足“绣花”功夫,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细化顶层设计,创新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制、帮扶清单制、资源整合制、督导检查问责制,找准结合点,打好 “组合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规模化大棚基地

县“四大家”35名领导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层层签订“四双”帮扶责任书,118支驻村工作队、90多家驻村单位、17名片长、241名“第一书记”、480多名驻村队员全部下沉驻扎农村,入户走访找准致贫原因,一户一策,一人一法,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办急需办的事,让贫困老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走向新生活。

年初以来,竹山全县近5900名扶贫干部联乡驻村包户,350多家民营企业、扶贫协会、专业合作社和500多名非公经济人士结对帮扶,落实帮扶措施1.8万多项,协调发展项目700多个,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15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1.5亿元,捐赠物资折价2.9亿元。此外,国家烟草专卖局等13个区域对口协作和定点帮扶单位落实帮扶项目资金2.54亿元。

“我们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瞄准扶贫对象,压实扶贫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帮扶体系,确保2020年深度脱贫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建平态度坚决。

为了让精准扶贫不掺杂质,竹山县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挤“水分”,建立起扶贫信息网络共享平台系统,在全省率先应用审计和数据大比对成果将攻坚对象锁定到户到人。至9月底,人口动态管理后,全县锁定贫困人口基数为4.8万户14.51万人,存量2.7万户7.5万人。从严问责,共核查问题线索66178 条,查实问题线索5745条,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73个73人。

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拔掉“穷根子”。竹山县瞄准目标,精准施策,迎刃而上,整体联动,形成了脱贫攻坚合力,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拔“穷根”的喜人局面,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以来,县财政整合到位扶贫资金14.23亿元投向“五个一批”扶贫工程,7409名档立卡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新增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500人,145110名贫困人口享受农村合作医疗,8365人享受农村低保,5329人享受农村五保,8839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14730户贫困户享受退耕还林惠农政策,18075户享受生态公益林政策,1060名生态护林员享受政策扶持。

“首战首胜开局好,再战再胜信心足”,今年该县被纳入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后,竹山县委书记龚举海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全力聚焦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完成73个村出列2万口人脱贫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澎湃的扶贫力量,让竹山贫困群众挺起了大山般的脊梁,拼搏前行,驱散穷困的“雾霾”,迎来灿烂的阳光。(十堰日报 通讯员 明昌根 陆龙和)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