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域文史
典藏竹山之历史篇:大桥跨堵河 汽车开进城
发布时间: 2018-04-26 11:18 来源: 编辑:陈甜甜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从前我两腿短,出门走不远,一天忙到晚,仍在门前屋后转。不知祖辈多少代,没进过城,没出过山,西没去过竹溪,东未到过房县。现在我两短长,行路似飞翔,晨早在竹山,午休在襄阳,稍微加点劲,当晚到武昌。不是我练成了飞毛腿,也不是我身上长翅膀,而是如今到处修公路,汽车通到我家门上,要想出外很便当。”这是竹山县通车后,百姓编唱的一首《交通歌谣》,唱出了山乡里多少百姓的心声。

据《竹山县交通志》载,1959年7月,竹山县交通局首次购进苏制汽车2辆。1959年8月25日,宜竹公路竹山城关至罐子口路段建成通车。当天,司机曾宪斌、朱有立驾驶2辆苏制吉尔车,从得胜镇出发,途经罐子口、宝丰、溢水、城郊,行程70多公里,开了一天时间赶到县城北门坡广场参加通车典礼仪式。1958年前,竹山县道路运输主要靠手推车、骡马车和牛拉板车。1958年初,竹山县供销社购进西德产单缸式拖拉机一台,为竹山县首辆拖拉机,驾驶员张大新。1970年,竹山县成立汽车队,1971年,竹山汽车队购进660型解放牌客车一辆,有40个客位,为竹山县第一辆客车。

“59年8月的一天,我在堵河边洗衣裳,听从城里回来的人说汽车要进城,我就好奇地问汽车啥样,他们说,长着一对大眼晴,不吃饭只喝油,日行千里快如飞。当天下午,我约了几个同伴进城看汽车。在县城北门坡广场东门马家菜园子处的城墙入口处,只见用树木搭起了彩门,彩门上方挂了两个红灯笼。”说起当年首次通车,城关镇明清村4组年近九旬的老人柯昌秀记忆犹新。“公路两边大人小孩像过年一样穿着新衣裳看热闹。  汽车开过来时,只见车头上方悬挂着毛主席像框,像框边上扎着红棱子,车头前贴了一张大红喜字。车箱里站着穿制服的干部,汽车鸣了几声喇叭,围观的人们激动地鼓掌。”

汽车开进城,公路必先行。据史料记载,早在1956年2月17日,竹山就参与了汉白公路建设。1957年12日31日,汉白公路竹山、竹溪段建成。1956年2日25日,宜竹公路竹山城至罐子口段动工修建,是竹山境内的国省道,它东起宜城县的五条岭,西至竹山县的罐子口,与汉白公路(武汉至白河)相连,1962年完工通车,历时6年,用工9.6万个,总投资157.98万元。1976年被列为国道线,编号为316。316国道起于福州,止于兰州,全长2858公里。2001年316国道改线由十堰走,房县、竹山、竹溪境内的316国道遂降格为省道襄关线,2011年调整为346国道。但在当时,汽车开进了竹山城,却跨不过堵河,只能调头原路返回。

竹山城一面环山,三面环水。过去,一河两岸的人们出行全靠渡船。1952年5月7日,竹山城东门河渡船在行进中,因急流冲断头浆,渡船翻沉,淹死34人,成为幸存者心中永远的痛。“盈盈一水间,相见难上难,对面喊得应,出行靠渡船。”人们传唱的辛酸歌谣,道出了堵河两岸出行难的真情,喊出了竹山人盼桥的心声。1970年春,县革委会领导大胆决策在堵河水上架大桥,并获得地区革委会、军分区和地区交通局批准。1970年6月1日,竹山县革委会堵河大桥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指挥长先后由县革委会主任王申、郧阳地区交通局副局长夏元堂、县革委会副主任曾云山等担任。从官渡、柳林、宝丰、得胜组织民工975名,参加堵河大桥建设,每人按0.8元为一个标工计算工资。为了慎重选桥址,地县领导先后选择了东门湾原老汽车站处,现同步器厂闲置厂房处、粮食局东侧观音阁下大石咀处,最后敲定现桥址(县烟草局办公大楼)处。并于当年12月31日动工兴建。

堵河大桥由交通部第二设计院任光祖负责总设计和绘图。桥型为“双曲”拱桥。主桥孔是三跨,每孔跨经70米,共210米,引桥孔三跨,每跨经35米,共105米,桥长共385.8米,宽9.5米,高22米,主桥为平桥,引桥为坡桥。1971年,除东岸桥台外,全桥下部结构已基本完成,虽然显出大体轮廊,但也明显看出设计标高不够。当年5月,水电部设计院向县指挥部提出,只要略改墩台,增高3至5米即可满足高程,并使坡桥为平桥。为此,县指挥部连续3次向上级报告将桥增高5米,黄龙电站的工程师并从技术角度做出专题说明,桥的高度不够,经受不起洪水时漂浮物的撞击。当时一位领导当面斥责:“不能贪大求洋,现在不是桥的高低宽窄问题,而是‘路线’问题。”桥墩不但没加高,反将原设计的两边人行道宽各1.5米,改为1.0米,导致桥的悬半坡被砍掉,去掉了双曲拱桥的特色。对堵河大桥不能增高,让负实际责任的副指挥长曾云山十分恼火。为防止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在施工中采取了补救措施:将立墙拱波、拱板、侧墙增加一层钢筋网,使桥各部内筋连成整体,以增强抗洪能力。由于桥的高度不够,不能与两岸的实际高度拉平,所以,就呈现出了大桥两头高的状况,人们称之为“翘扁担桥”。

70年代初,国家还很贫穷,钢铁和水泥还很稀缺。建堵河大桥时,土法上马,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建设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保质保进度,县革委会和指挥部动员县直单位干部职工到工地参加劳动。在工地砸石头时,很多干部职工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建设河中间桥墩时,正值数九寒天,用土袋围堰的技术不过关,工作区的渗水总是抽不干,施工人员在开挖桥墩孔下刺骨的河水中作业,有的腿脚冻肿溃烂仍坚持不下火线,苦战一个半月,总算建起第一个桥墩。1972年8月31日,即将完工的西岸桥台中心填土被洪水浸胀,使高达16米的v型桥台砌体开裂,桥台上游一侧外墙倾斜达0.6米,险情发生后,指挥部及时研究抢险措施,先用8号铁丝拧成8股将桥台两侧拴固,然后挖出填土,浇以6根混凝土拉梁,使两侧梁、墙相互拉成一体,再用沙卵石回填,并把锥型护坡改为八字挡墙,以撑低保护侧墙,上部结构全部采用现浇施工,有效排除了险情,防止了事故发生。堵河大桥1973年7月1日竣工通车,共用工30万工,钢材1.237万吨,木材2158立方米,水泥3541吨,全桥体积17397立方米。计划总投资240万元,实际支出215万元。

堵河大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竹山人民隔河相望出行难,而且成为沟通竹山、竹溪及湖北与陕西、四川运输线上的重要通道。如今,驻足桥上,不仅能感受到城市巨大的变化,还能触碰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时代疾行的脚步让家乡旧貌换新颜,而滔滔东去的堵河水仿佛在诉说:当年县委决策者的英雄气概、设计者的聪明智慧及建设者的心血汗水。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