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假如我是移民
发布时间: 2009-02-23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记者 芮智敏 特约记者 胡光凯 通讯员 魏文勇

    2007年10月28日,堵河潘口水电站拉开建设序幕。
    2007年12月28日,堵河两岸擂响首期移民大搬迁的战鼓。
    这次搬迁涉及竹山、竹溪两县,动迁移民达30000多人,仅竹山县就有移民23157人,占潘口水电站移民总数的67%。
    2009年2月,时间仅仅过去一年多,竹山首期移民搬迁取得决定性胜利。搬迁安置移民1678户6880人,累计建房30多万平方米,迁建集镇一座,迁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8家,基本完成了公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专项设施复建;开发整理土地2000余亩,移民实现了有土安置;库区社会和谐,搬迁移民安居乐业。
    在移民搬迁中,竹山县委、县政府要求每位干部站在移民的立场换位思考,开创了移民工作“以人为本”的新局面。

(一)

    移民是困扰全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堵河电站开工的礼花还未散去,竹山县90支移民帮建工作队251名队员已来到移民工作点。
    “一条毛巾、一顶帽子、一个背包”,这是移民干部外出所有装备,“住板房、睡帐篷”,“渴了喝口堵河水,饿了泡碗快餐面”,是移民干部生活的真实写照。
    生活的艰辛可以克服,工作的艰辛必须克服。
    万事开头难。首期移民搬迁刚起步时,移民群众对政策不理解,对搬迁工作不支持、不接纳,忧虑彷徨,抵触情绪大,甚至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
    为打开工作局面,白天,移民干部顶严寒冒酷暑,在田边、在地头与移民对象交心谈心,反复宣传移民政策;晚上,披星戴月深入到移民家中,与移民对象交朋友,用政策引导移民,用亲情感化移民,用真情服务移民。
    移民华元明不幸被疯狗咬伤,移民工作队以最快的速度将他送到县防疫站救治;移民子女王明无钱上学,又是移民工作队员奉献爱心,让他重返校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亲情的感化,赢得移民群众的信任和理解,在党员、村干部、开明群众带动下,搬迁工作顺利启动。
    在大搬迁中,移民干部视移民为亲人,把自己放在移民的位置,处处为移民着想,事事为移民考虑。
    田家坝镇镇长、时任田家坝公安派出所教导员的魏军视,终日置身移民之中,解民忧、化纠纷、究违法,深得移民信任。他所联系的小府坪73户移民、红花湾社区65户移民顺利拆迁,掀起田家坝镇搬迁工作的第一个高潮。
    已搬进新居的原田家坝镇南坝村6组谭顺东说起当初建新房得到移民干部帮助,至今难以忘怀。谭顺东等移民建房初期,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购买、运输不便,移民干部到外地厂家采购,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供应给建房户。
    在田家坝新集镇建设中,县、镇移民干部日夜奔波在建设工地,从移民户临时用房,到生活用水、用电;从建房规划设计,到建房的沙、石、水泥供应;从现场施工管理,到房屋质量监管……只要移民遇到困难,出现矛盾,都会见到移民干部的身影。

(二)

    “移民是亲人。”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一句话。
    在首迁移民魏远秀家,我们听到三位书记关心移民的故事。2008年11月刚刚搬进田家坝新集镇的移民魏远秀一家生活有诸多不便,田家坝镇党委书记陶猛带领镇村干部到她家嘘寒问暖,为她解决生活难题。2008年春节前夕,竹山县委书记沈学强来到她家,鼓励她早发展、早致富。在沈书记的启发下,她开了一个窗帘加工店。2009年新年刚过,市委书记陈天会来到田家坝新集镇慰问移民群众,专程到她家慰问,感谢广大移民群众对支持国家建设所作出的奉献。提到这些,魏远秀露出自豪、幸福的笑容。
    是的,这笑容是自豪的;这笑容也是幸福的。笑容的背后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移民群众的关怀和温暖,凝聚着广大移民干部对移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我是一个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参加潘口电站建设,为广大移民服务,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这是竹山县信访局党组书记、信访局移民工作队队长李传知的肺腑之言。李传知,一个食道癌患者,医生多次警告他不要劳累。潘口电站开工后,李传知主动请缨参加移民工作队,走村入户与移民群众真心交朋友。原住在黄金梁子的李尚才一家不愿拆迁,并阻碍施工。李传知忍着病痛赶到他家做工作,讲政策,讲大局,并帮助解决他家水管恢复和搬迁费用等问题,李尚才终于同意拆迁,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如今李传知和李尚才交上了朋友,一有时间李传知就上他家拉拉家常。 
    田家坝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著国,2007年12月14日接到组织调令,赴田家坝镇参与移民工作,而就在这天他痛失长子。带着深深的悲痛,他匆匆赶到田家坝。上任当天就冒着大雨来到所联系的北坝村,挨家逐户了解社情民意,做移民思想工作。
    一个个干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颂歌。采访中,我们听到像李传知、李著国这样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用真情感动移民,用爱心化解矛盾,使移民搬迁得以顺利进行。

(三)

    移民工作无小事。移民能否“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事关社会发展大局。
    “把移民安置到土地最肥沃,交通最便利,求学、就医最方便的地方”。这是竹山县移民规划的总体目标。
    按照这个总体目标,全县调剂土地1838.6亩,新开发整理土地1100亩,按照人均0.8亩安置标准,2008年11月全部划分到位。将移民新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移民建房风格统一、村容美观,水电路等设施配套,为移民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
    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竹山县整合扶贫、移民、民政资金800多万元,为137户特困移民集中建新房。整合电力、通讯、国土、交通等部门资金4亿多元建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用扶持资金担保为每户移民提供1万至3万元贷款,其中1万元由政府贴息。目前已贷出1000多万元,年贴息100多万元。
    记者在溢水镇下腰店村采访时,一位正在承包地劳作的移民感慨地说:“原来住的地方山高坡陡,缺水缺路,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现在这地方交通便利、土地也肥沃。”他告诉记者,他家承包了4亩地,去年全部种上了农作物,只等今年有个好收成。“有好田,有好路,还怕过不上好日子!”站在一旁的移民黄开贵笑眯眯地接过话头,眼睛里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四)

    故土难离,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然而,为了国家大计,为了发展大业,堵河儿女挥别家园,为潘口电站建设让路。在竹山采访时,我们常常被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所震撼。
    原田家坝镇北坝村村主任许俊,在带头搬迁的同时,和移民工作队一起挨门逐户做群众工作,当时有人不理解,把他视为仇人。面对部分人的白眼、谩骂,他总是淡然一笑。忍辱负重收集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逐个做好解释工作,寻找解决的办法。经过努力,终于解开群众的心结。在移民新安置点——溢水镇下腰店村建房过程中,许俊两头奔波,协调各方关系,处理各种纠纷。如今,许俊又被群众推选为下腰店村党支部副书记,肩负起在安置地带领移民安居乐业,发展致富的重任。
    潘口乡潘口河村6组移民曾进军是一名党员、退伍军人,2003年靠外出打工赚的钱建起了当地屈指可数的三层楼房。2007年12月当潘口电站建设需要拆掉他家楼房时,他一时懵了。经过一夜的煎熬,他决定带头搬迁。第二天,当移民工作队来到他家再做工作时,他拉着工作队队员的手只说了一句话:“拆!今天就拆!”在搬迁过程中,他配合县乡村领导为移民群众建房选址、划线、基础开挖等,展示出新时代农民的博大胸怀。
    “移民群众真伟大,移民群众最坚强。”自始至终参与首期移民工作的县政协副主席、县移民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治国谈到移民群众时深情地说。
    冬去春来,风风雨雨,潘口移民搬迁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这些普普通通的移民群众没有一个人说“我为潘口电站做了贡献”,但即将矗立在堵河之上的潘口电站大坝,将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