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方荣华 通讯员 全宝琴 张军 报道:12月3日,竹山县官渡镇新街村移民陈贤德喜迁新居,全家5口人搬进夹竹园移民新村一幢210平方米的楼房。“这辈子也能住上与城里人一样宽敞明亮的楼房,真是做梦也没想到!”陈贤德由衷地感慨。
潘口水电站开工建设后,涉及竹山5个乡镇、22个村、2.3万移民需要搬迁安置。为让移民安居乐业,该县选取53处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越、就医就学方便的地方集中安置移民,县政府出台20多项移民优惠政策,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向移民区倾斜,将移民新村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受潘口水电站“三上三下”影响,田家坝镇40多年来未上任何建设项目。移民搬迁启动后,该镇投资9000万元环“潘口湖”兴建7个移民新村,配套完善水、电、路网建设,绿地、健身广场、文化室一应俱全,935户移民全部搬进“马头墙、格子窗、小黛瓦、粉白墙”的徽派民居。从南坝村搬进集镇安置点的移民谭孝国说:“这里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还开了一家汽车修配厂,每月收入5000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随着该镇移民新村的相继落成,已有110多位民营业主入驻经商。
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6.9亿元,兴建53个移民新村,4261户、1.7万移民住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文明和谐的新社区。移民新村还建起便民服务中心和信访维稳中心,“两个中心”整合警务室、文化室、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让移民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建在麻家渡镇柿树坪移民新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集警务室、卫生室、沼气技术服务站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附近140多户移民的生产生活。
为解决移民“就业无岗、低保无份”,该县建立移民就业培训、低保救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仅今年培训移民1577人, 1597位困难移民获得低保救助。11月,该县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启动,首批将潘口乡小漩村239位被征地移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
“没有产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县委书记沈学强如是说。为此,该县坚持“以农为主、有土安置”的原则,为移民调整划分耕林地1.8万多亩,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肚倍、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县里对新建优势农产品基地、创办企业的移民户实行以奖代补,农业企业、经济示范户可优先获得政府贴息贷款。结合上庸文化、女娲文化开发,该县在移民安置区所在的环“潘口湖”、女娲山和霍河片区,建设融庸巴民俗、山水风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潘口水电站开工建设后,涉及竹山5个乡镇、22个村、2.3万移民需要搬迁安置。为让移民安居乐业,该县选取53处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越、就医就学方便的地方集中安置移民,县政府出台20多项移民优惠政策,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向移民区倾斜,将移民新村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受潘口水电站“三上三下”影响,田家坝镇40多年来未上任何建设项目。移民搬迁启动后,该镇投资9000万元环“潘口湖”兴建7个移民新村,配套完善水、电、路网建设,绿地、健身广场、文化室一应俱全,935户移民全部搬进“马头墙、格子窗、小黛瓦、粉白墙”的徽派民居。从南坝村搬进集镇安置点的移民谭孝国说:“这里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还开了一家汽车修配厂,每月收入5000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随着该镇移民新村的相继落成,已有110多位民营业主入驻经商。
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6.9亿元,兴建53个移民新村,4261户、1.7万移民住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文明和谐的新社区。移民新村还建起便民服务中心和信访维稳中心,“两个中心”整合警务室、文化室、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让移民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建在麻家渡镇柿树坪移民新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集警务室、卫生室、沼气技术服务站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附近140多户移民的生产生活。
为解决移民“就业无岗、低保无份”,该县建立移民就业培训、低保救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仅今年培训移民1577人, 1597位困难移民获得低保救助。11月,该县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启动,首批将潘口乡小漩村239位被征地移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
“没有产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县委书记沈学强如是说。为此,该县坚持“以农为主、有土安置”的原则,为移民调整划分耕林地1.8万多亩,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肚倍、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县里对新建优势农产品基地、创办企业的移民户实行以奖代补,农业企业、经济示范户可优先获得政府贴息贷款。结合上庸文化、女娲文化开发,该县在移民安置区所在的环“潘口湖”、女娲山和霍河片区,建设融庸巴民俗、山水风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