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潘口电站施工质量安全做得好,潘口电站移民安置做得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好,乡村公路建设得好,生态文明建设得好。”堵河欢腾歌盛世,上庸大地竞芳菲!6月4日,省委书记罗清泉深入竹山县调研,通过看电站、访移民、进农村,罗清泉对竹山县近年来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留下深刻印象。
2009年初,市委书记陈天会在竹山县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2009年对竹山县来说是一个历史的拐点,必须完成水电全面开发、移民妥善安置、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四大任务,迈过这个拐点,竹山县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中流砥柱千帆竞,惊涛拍岸自岿然。大挑战、大智慧、大关口、大作为,积蓄了澎湃动力的“竹山号”愈显从容、自信。
顺势而为天地宽
千里堵河穿越于秦巴深山之间,留下了富甲一方的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据勘测,这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100万千瓦。全县已探明的矿产潜在价值超过1万亿元,是中国的绿松石之乡、肚倍之乡和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竹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国画大师袁伯涛、剪纸宗师余曼白的故乡,又是备受全国瞩目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和全国文明县城。
新世纪伊始,竹山县委、县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优势资源上,着力培植水电能源、医药化工、有机食品、特色矿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水电产业为支撑,确立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科学发展之路。
水秀藏富路,山青孕商机。以潘口水电站为龙头的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是竹山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28日,历经44年、跨越半个世纪梦想的潘口水电站终于开工兴建。投资44亿元、装机51.3万千瓦的潘口水电站的开工,标志着堵河水电开发的序幕全面展开。
从松树岭电站的投产到竹山县建成的第一个最大水电站——霍河水电站的股权转让,从潘口水电站的顺利开工到堵河流域水电的全面开发,彰显出竹山人创造机遇的能力、把握机遇的智慧。
被誉为世界绿松石之都的竹山县,17个乡镇中12个有绿松石矿,已探明的地质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0%,全县每年加工的绿松石产品80%远销海外。
“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只有把这种资源做成强势产业,资源优势才能转变成富民强县的发展优势。”竹山县委书记沈学强的认识充满着辩证法。
也正是这样,从2010年初开始,竹山县的大小绿松石矿洞一律关停,矿山无序开采、绿松石恶性竞争将成为历史。随之,投资4亿元的国际绿松石城正式兴建,竹山进入一个以卖“石头”到卖“宝贝”的新时期。
2009年,竹山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2005年以前的投资总和。工业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水电能源、特色矿业、农产品加工三个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水电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堵河干流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大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深入推进,堵河全流域、全梯级开发的高潮全面掀起, 26万亩人工林, 400公里的堵河绿色走廊, 102万亩的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竹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电大县。在水电开发和移民安置大局已定的新形势下,竹山下一步发展的思路也成为本届县委、县政府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重大问题。
2009年,竹山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调研和全面调查论证,进一步廓清了发展思路。一个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致力建设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和山区经济强县的新理念由此应运而生。
逆势飞扬闯新路
2009年,竹山县面临诸多难题:潘口、小漩水电站能否顺利截流?龙背湾水电站能否如期开工?2万多名移民能否全部迁出?
麻家渡镇党委书记邵斌多了一些担心:新搬迁到镇上的移民能否安居乐业?
潘口水电站移民官智国脸上挂满了忧虑:一家人在新地方该怎么生产生活?
这些担心和忧虑正是潘口水电站2万多名移民干部和群众2009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2009年,也是竹山县加快“五化”步伐、推进“五县”建设的关键之年。
县委书记沈学强认识深刻:移民是亲人不是外人,移民是财富不是包袱,移民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重重困难,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找准解决困难的突破口,转换角度看资源、看条件,增强解决困难促发展的信心。
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大水电站的建设虽然为竹山带来了一道世界性的移民难题,但也给竹山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投资的44亿元,其中用于移民安置的资金达20多亿元,这直接加快了竹山新农村建设步伐。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竹山县先后整合扶贫、民政、财政等资金1.2亿元开工兴建了53个移民新村,新建移民新房70多万平方米,流转、开发土地3万多亩,完善、兴建茶园、蔬菜等绿色产业基地10万多亩。
曾参与三峡、葛坝洲、向家坝等国家大型电站建设的水利部专家蒋洁感慨地说:“竹山县探索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自愿移民主动搬迁、和谐移民的新路子,破解了移民这道世界性难题。”
竹山县长佘立柱说:“加快‘五化’步伐,实施‘五县’共建,是竹山县工作方法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与创新,也是竹山县用科学发展观谋求发展,科学配置运用资源的思维、手段。 ”
周明利,圣水茶场副总经理。几年前,他也拥有自己的茶叶公司——竹山县大观山茶业公司。然而,在打造茶叶名县的浪潮中,他的茶场被圣水茶场整合了。周明利也从总经理变成了副总经理。对此,他想得很明白:整合之后,才有机会做大做强,否则只有原地踏步。
目前,竹山80%的茶叶企业被圣水收归旗下。如今,圣水茶业公司又加盟到“武当道茶”旗下,茶叶名县又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创新与整合已经广泛运用到矿产、旅游、茶叶等多个产业领域,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竹山县抓住战略机遇期、逆境中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与整合,让竹山成功迈过了2009年这个历史拐点!
弯道超越创一流
2010年,新年刚过,一项由竹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个部门配合的“十星级文明移民户”的创建活动在上庸镇全面展开。
在上庸镇南坝村的梦瑶公司针织培训中心,让你无法想象的是,几天前还是拿惯锄头、背惯背篓的移民妇女们,如今正站在织布机前熟练地织布。全县今年将拿出500多万元资金,用于移民的实用技能培训,力争实现移民家庭每户有一名实用技术人才。
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庸派建筑,一盏盏仿古式路灯,一行行绿树。走在上庸镇整洁、宽阔的街道上,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江南小镇。上庸镇党委书记董军信心十足地说:“这里已经成为县城的后花园,潘口电站正式下闸蓄水后,上庸镇将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竹山县委书记沈学强说:“加快‘五化’是手段,建设‘五县’是目标。‘五化五县’是竹山县把优势资源做成强势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科学选择。”
竹山县是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几年来,竹山县积极筹办与中华母亲节相关的祭祖活动。以往由竹山县举办的中国·竹山女娲暨宝石文化节,今年也升格为中国·十堰女娲暨宝石文化旅游节,这无疑给竹山县的旅游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一位美国的珠宝商曾说,竹山县每关闭一个绿松石矿洞,都将引发国际绿松石市场价格波动。投资4亿元的国际绿松石城的建设,将让竹山绿松石告别“卖石头”的历史,走上一条深度加工增值之路,宝石的价值将得到提升。
和绿松石一样,竹山县的金、银等矿产资源都将与绿松石一起走上一条珠联璧合的脱胎换骨之路。
“异想天开创新路,无中生有抓机遇,先舍后得破难题,诚实守信创环境,弯道超越创一流。”这是竹山县决策者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创新和实践。
水电开发吹响集结号。龙背湾电站前期准备工程的开工,标志着竹山县堵河水电开发正式吹响了集结号。预计到2013年,随着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大水电站全面竣工投产,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90万千瓦,年发电将达20亿千瓦时,年实现售电收入可达8亿元,年可创税收2亿元以上。
矿业富县成效斐然。到2013年,该县将建设年选冶千吨银、3吨金的扩能改造项目,培植年产销20亿元的贵金属企业,把竹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基地。随着得胜庙垭铌—稀土资源的开发、天新医药等8大工业基地的兴建,以工促农、工业兴县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将全面实现。
茶叶名县名不虚传。竹山是全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产区,“圣水”牌系列绿茶已连续三次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并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4万亩,茶叶产业产值达3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旅游新县前景广阔。充分发挥名山、秀水、人文优势,以保护开发堵河山水和地域特色文化为立足点发展旅游业,竹山将成为市民观光旅游、水上娱乐、休闲养生和科考探险的生态旅游基地。
加快 “五化”步伐,推进“五县”共建,科学决策让竹山在新的起点上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