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在展示刚刚拿到的爱心职业学校校服。
■文/图 十堰日报 记者陶德斌
水细流,花正盛。灿烂顿去,卷帘未收映红树。归鸟投林嬉相逐,晚风炊烟舞长袖。燃灶火,清白米,剥青豆。待人归,掩门声脆。
——摘自张庭诗作《黄昏》
本报讯 昨日上午,竹山县官渡镇楼房村35岁聋哑文学女青年张庭,在镇党委副书记范康生护送下,来到位于茅箭区襄阳路的十堰市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报到,成为该校一名正式学生。张庭将在此免费学习2年语言、技能等课程。
今年6月,市文联组织摄影创作组到竹山县官渡镇创作,在离镇政府40公里的楼房村发现聋哑文学女青年张庭。回到市区后,市文联派出专人帮助张庭联系聋哑学校,希望能让这位只有小学2年级学习经历的深山才女学到一门生活技能。最终,市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热心接纳了张庭,并免除张庭2年的学费、生活费,承诺计算机、缝纫技能等专业由张庭自由选学,确保她学到一门生存技能后再发展其文学创作特长。
张庭在小学2年级时,因患病打针导致失语失聪。辍学后在家务农,开始自学认了许多字,读了很多书。近几年,在村邻和家人的支持下开始写作,用烟盒、小学生作业本当稿纸,完成了诗歌近百首、章回小说10余万字,在竹山被称为“聋哑奇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