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大主题 大手笔 大合唱
发布时间: 2013-03-2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大主题 大手笔 大合唱 
——从竹山一中迁建模式看合力发展民生事业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杜虎 彭飞 特约记者 方荣华

  编者按: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郑重承诺:“我们将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如何把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从竹山县第一中学迁建模式中找到了答案。民生主题大,民生议题多。竹山一中迁建项目从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巧破瓶颈;只有敢于创新,才能梦想成真;只有优化环境,才能形成合力。竹山以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为我们开启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路。

  十星高地扬风帆,创新发展谱新篇。

  沐浴着春日暖阳,行走在堵河之畔,古上庸这座坐落在秦巴腹地的美丽县城,处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从“十星”文化发源地到创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一路走来,竹山县始终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民生事业的推进注入了巨大能量。

  每天,至少400名以上工人忙碌施工、6座塔吊同时作业、18栋建筑全面建设、大型施工车辆来回穿梭……这是竹山县第一中学迁建项目加快推进的真实写照。

  3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潘口乡小漩村的竹山县第一中学迁建项目施工一线,大气磅礴的建设场面、热火朝天的施工氛围扑面而来。

  突出重点 缓解燃眉之急

  民生是最大的主题,教育是民生的重点。因为,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3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竹山县一中老校区。一进校门,干净整洁、绿树掩映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情愉悦。但拥挤的教学场所、陈旧的教学设施和狭小的校园空间不禁让记者感叹:这不应该是一所县级一中应有的模样。

  采访中,谈到竹山一中近年来的发展,该校党总支书记张扬平颇有感触:“空间严重不足、设施陈旧落后,是制约竹山一中发展的最大难题。因为校园面积太小,我们错失了太多的发展机遇。2007年9月,竹山一中勉强通过市级示范高中验收,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硬件落后。我们的校园面积只有56亩,而创建市级示范高中的标准是100亩以上。眼下,除竹山一中外,全市所有县市区一中都具备了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条件,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校园规模不够。”

  竹山一中现有教学班44个,在校学生2862人,在岗教职工209人,每个班级平均人数超过70人,班容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有限的校园处于超负荷运转。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校园面积狭小,学生无法正常做广播体操,运动会只能分年级举行,学生课外身体锻炼非常缺乏;同时,由于学校地处县城中心地带加上历史原因,学校周边还有100多家单位住户和县城居民。嘈杂的环境,让学生无法静心读书;复杂的环境,让学校无法实现封闭式管理,且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孩子健康成长是关键。学校不能封闭管理,孩子容易受外界影响,我们家长都很担忧。”学生家长周华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的宿舍很紧张,只能两个人睡一床。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根本睡不成觉,白天上课都没有精神。想到将要搬到宽敞漂亮的新校区上课,我心里特别高兴。”竹山一中高一(13)班学生黄枭激动不已地对记者说。

  据竹山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竹山全县初中毕业生3834人,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来初中毕业生人数还会直线上升,而目前县一中正常招生容量最多在2000人左右。种坏了庄稼,损失的是一季;教育跟不上,耽搁的是孩子的一生,甚至是一代人的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的话充满深情。“发展民生事业千头万绪,而教育则是民生中的民生、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做好县一中的迁建项目,既突出了民生建设的重点,也顺应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期盼。”竹山县县长龚举海的一席肺腑之言,同样表达了县委、县政府的民生情怀。

  正因为如此,竹山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和今年把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列为“十件实事”之一。2012年11月26日,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方孝春告诉记者:“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竹山是十堰最缺土地的一个县,说寸土寸金一点也不过分,而县一中迁建项目所在的位置是县城周边最好的一块土地。我们把全县最好的土地拿来办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在最好的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作为竹山县近年来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竹山一中迁建项目规划用地561亩。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该项目一期建设用地412亩,一期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礼堂图书馆、师生食堂、运动场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个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所有配套建设全部完成后,新校园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2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超过3.5亿元,可容纳学生近5000人。项目之大、规格之高、投资之多,均创竹山县民生领域单项建设新纪录,这是竹山县用大手笔做好民生大主题的又一鸿篇巨制。

  解放思想 巧破资金瓶颈

  近年来,围绕做好民生这一重大主题,各级政府投资都加大了向民生倾斜的力度。按照传统模式,民生事业往往仅局限于政府单方投资。据统计显示,2012年,竹山县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地方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仅为2亿多元。

  按照投资概算,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全部完成,总投资将超过3.5亿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竹山,即使全县干部职工一年“不吃不喝”,把所有可支配的财力全部投入县一中迁建项目,建设资金仍然有巨大的缺口。一边是项目建设势在必行,一边是资金不足难度很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破解资金难题?这成为摆在竹山县决策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怎么办?竹山县委、县政府的对策是:解放思想,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民生领域,用市场机制破解资金投入瓶颈;优化环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让民营资本跑步进入民生领域,使之成为推动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的活水之源。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观念一更新,出路在眼前。2012年8月14日,竹山一中迁建项目采用BT模式面向全国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投资商报名参与投资。新的BT模式即建设移交,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该模式由项目发起人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与建设,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将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投资款及约定利息。

  招标公告一经发出,很快就吸引了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竞争。2012年11月5日,竹山县教育局局长毛光伟与十堰市家兴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大斌正式签署竹山一中迁建BT项目相关协议。从等米下锅到借米做饭,资金投入的难题迎刃而解。

  从项目公开招标到开工建设只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让竹山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做成了“无米之炊”。

  优化环境 形成合唱之势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将不断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首席代表、招商引资代办等制度,全面提高政府工作质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竹山县县长龚举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启动以来,竹山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方孝春担任组长的迁建工作领导小组,专班服务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心贴心、面对面地化解所有难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县一中迁建项目的所有行政规费全免,服务性收费仅收取最低标准的一半,遇到问题一律在第一时间优先解决,目前项目建设进展十分顺利。”竹山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竹山一中迁建项目联系人曾耀山告诉记者。

  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及省市委的有关精神,竹山县全面推行项目秘书制、行政代办制和首席代表负责制,深化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努力营造“发展无门槛、审批无关卡、服务无红灯”的最优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为此,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保姆式服务、警卫式保护、亲情式关爱的具体措施,真正把“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落到实处,有效地促进了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营造了重商、引商、安商、扶商的浓厚氛围。

  县委、县政府优化环境、服务民生,同样也赢得了全县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涉及105户居民房屋拆迁,县委、县政府采取拆迁安置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没有一户因为拆迁补偿问题而影响项目建设。目前,拆迁安置房建设已完成工程总量的50%,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届时,所有安置户可乔迁新居。

  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投资建设主体、十堰市家兴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大斌表示:“竹山县为我们创造了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用心回报桑梓。企业目前项目比较多,但不管资金有多么紧张,我们都会优先保障竹山一中迁建项目的建设。”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开工以来,我们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划拨资金,每个月到位的项目建设资金至少在2500万以上,从来没有让项目建设因为资金问题而受任何影响。

  如今,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让竹山成为投资洼地,政企携手推进民生事业的合唱之势正在形成。

  担当责任 打造精品工程

  3月19日,在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施工现场,项目总指挥方孝春和投资方法人代表、十堰市家兴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大斌反复叮嘱建设现场负责人罗万全:“民生项目无小事,社会责任大于天,工程质量重如山。保证工程质量是首要任务,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必须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质量铸就品牌,安全缔造效益;践行社会责任,创建精品工程。”在竹山一中迁建项目的每一处施工现场,这样的警示性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要干就要干好,这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对得起子孙后代。”作为从竹山县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郑大斌始终心系桑梓、感恩家乡。“竹山一中始建于1941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通过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一流的品质,重振一中雄风,全力打造全省县级一中的标杆工程和精品工程。”郑大斌的话诠释了一位企业家的民生情怀与社会责任。

  作为全市十大经济人物和市政协委员,郑大斌始终把担当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使命,始终坚持在服务民生中谋求发展。他创办的十堰佳裕工贸集团涉及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三大业务板块,每一个经营项目都与民生主题息息相关,每个经营项目都力求做得尽善尽美:佳裕出租推出的“雷锋车”8年助人逾10万人次,成为窗口行业的“形象大使”;承建的十堰城区锦绣南山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2010年荣获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优秀工程项目”称号,成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示范工程;坐落在十堰城区北京南路的北京小镇,为广大住户提供了闹中取静、文化养生、享受生活的精神文化家园。由郑大斌创办的十堰佳裕工贸集团曾两次获得“全省十佳文明优质企业”殊荣,同时还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单位”、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湖北省“A级纳税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

  “我们已经把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列为公司2013年度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一定全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郑大斌坚定地表示。

  在谈到如何把竹山一中迁建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时,郑大斌表示,将始终严把施工单位的准入关,选择有实力、有资质、有质量意识、有施工经验,而且多次获得过“楚天杯”优质工程奖的行业精英参与施工建设;严把建筑材料的准入关,全部使用优质环保材料,各批次建筑材料必须经过项目部层层把关、严格查验,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严把工程质量的安全关,按照相关程序建立科学的施工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参与建设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层层签订质量安全责任状,设立专职的质量监理员和施工安全员,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与管理。

  截至记者发稿时,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已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整个工程建设进展十分顺利:18栋建筑全部开工,其中的14栋将于5月底前完成主体建设,整个项目预计今年9月前后交付使用。

  俯瞰正在迁建中的竹山县一中新址全貌,一幅山环水绕、错落有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画卷已经舒展开来,一座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气势恢宏的花园式学校即将屹立于堵河之畔。

  到那时,堵河潺潺的流水声将与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交相呼应。这声音,必将伴随着实施“十星高地·秦巴强县”战略铿锵有力的建设步伐,再一次奏响竹山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