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方荣华 黄治荣 范珉 通讯员 张成
百花盛开,万木葱茏。时下,走进竹山,处处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建设场景:山坡变平地,楼房在“长”高,道路在延伸……
方向正确,速度才有意义。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授予竹山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的大旗。新征程上,竹山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竹山速度”,书写着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转型发展书写新速度
50天,潘口乡鱼岭村的一处荒山秃岭神奇般变为宽阔平坦的场坪,规划面积2000亩的鱼岭生态工业园已显雏形。
正是这种“竹山速度”,几年里,竹山挖山填沟建成“一区六园”。据竹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现有99家企业入驻“一区六园”,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态矿业“两绿三生”产业正向园区聚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实稳健的工业“底盘”,擦亮绿色崛起的“底色”。围绕堵河水、绿松石、女娲山、桃花源、“十星级”5张名片,竹山加快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引进,为绿色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春节前夕,刚刚开完“两会”的县委书记佘立柱日夜兼程赶赴深圳,两天拜会40多名竹山籍创业人士,协议引资9.5亿元。年初,在省、市参加“两会”的竹山代表委员,利用会议休息时间拜访客商,考察企业,搜集招商信息。大年初二,县四大家领导提前上班,走访竹山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县招商、经信、商务等部门组成5支招商分队,在昆山、福州、深圳等地常年驻地招商。
在全民招商引资的匆匆步履中,项目、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竹山。元至3月,全县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个,协议引资29.8亿元;新落地项目8个,到位资金1.39亿元。
城乡巨变见证新速度
去年3月,竹山启动城市景观水系工程建设,当年完成6270米防护堤主体工程。今年初,竹山抢乘春光沿防护堤新植30万平方米景观带。随着堵河拦河钢坝建成蓄水,堵河城区段再现碧水长龙景观。
两年间,县城沿堵河“南扩西进”,国际绿松石城即将落成,潘口新区加快建设,城市景观水系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以堵河为轴的“两岸三地”大县城骨架渐次舒展。
竹山一中迁建项目工地,18幢楼同时开工,上百台大型工程车来往穿梭,400多名工人昼夜施工……去年底项目开工,今年9月将迎来首批新生。10个月建成一所全市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竹山一中迁建工程再次见证“竹山速度”。
项目之多,无论是外地客人还是竹山本地人,无不感叹竹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麻家渡镇十星广场、生态园、集镇绿地等十余项工程同时开工,绿化山地40余亩、道路20公里,新建改建庸派民居120多幢……“才离开7天,麻家渡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差点没认出来。”刚从市里培训归来的麻家渡镇镇长孙耀洲感慨地说。
“竹山速度”正在改变着城乡面貌。“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已粗具规模。
一线建功创造新速度
竹山县行政服务中心10天为群众免费办证3840件,接待服务群众4000多人次、接受电话咨询800多人次……一连串的数字,无不印证着“竹山速度”。
“竹山速度”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竹山人的回答简单明了:是雷厉风行的干部作风,是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
“单位里16位同事,每月只能在工作例会上见一次面。”说这话时,竹山县城投公司干部陈三保已在宝丰镇花栗村“蹲”了近两个月。大年初四,陈三保和另一位同事就在花栗村苗圃基地里忙开了。“抢晴天,战雨天,路灯下面有白天”,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晴天雨天、白天黑夜。20多天,他们平整苗圃基地15亩,建成标准化苗圃200亩,移栽苗木近10万株。
开春以来,全县90多个县直单位与254个村结对帮扶,30多名县领导包片包乡镇,1000多名县直和乡镇机关干部沉入基层,在一线谋发展、求实效。去年,潘口乡乡长陈涛曾因胰腺炎住院,出院后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承担着竹山一中迁建等3个项目涉及的2000多移民拆迁安置重任,在陈涛的时间表上,早已没有了节假日。3月初,妻子因病被紧急送往市太和医院,做完手术的次日,陈涛把妻子托付给弟弟、妹妹照料,又急匆匆返回工地,奔波在拆迁安置一线。正是像陈涛这样的干部忘我工作,创造了“竹山速度”。
速度改变着竹山。在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的生动实践中,竹山不断用速度与效益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