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2014年汛期过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正式通水,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将从地处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润泽首都。南水北调的水流,将把相距千里的十堰市与北京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今日特刊发《保一库清水送北京》这篇文章,让我们一同把目光聚焦到具有“京津水井”之称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省十堰市。
首都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着3000余年建城历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
北京十堰相距千里,一北一南遥相守望。600年前,两地就因山结缘。明朝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开启了一段恢宏博大的不朽传奇。故宫和武当山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同为世界文化遗产,都保存着雄伟的皇家古建筑群和大量明代宫廷文物,千年圣山与千年皇宫交相辉映。
如果说600年前两地完成的是一次精神对话的话,那么600年后的今天,两地即将实现物质的对话。因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过15个月将向北京调水,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将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润泽首都。
同饮汉江水,共护水源地。南水北调这座世纪宏伟工程,架起了北京与十堰密切交流、紧密合作的桥梁纽带。十个甲子的玄妙轮回,必将铸就盛世中华、太和武当新的荣光!
倾情奉献 谱就移民壮歌
十堰有山的荣光,更有水的骄傲。
汉江流经十堰5个县市区,过境长度216公里,集水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2400多条河流汇入汉江。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素有“亚洲天池、中国水都”之美誉。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正常蓄水位将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域面积将达1022.75平方公里,库容从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的水,连续25年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水质优良,可直接饮用。2014年秋后,将向京、津、冀、豫沿线人民群众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每年送水达130亿立方米以上。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是最大的贡献地,也是最自豪的“守井人”。在丹江口库区所有城市中,十堰水源面积最大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8.1%;水域范围最宽境内水域面积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汇入水量最多年均汇入水量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库岸线最长境内库岸线占水库库岸总长的76.4%;淹没土地最多淹没土地占总淹没面积的57.7%;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两次移民占移民总数的58.6%;税源损失最大每年不仅直接减收8.29亿元,每年还将减收增支15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辐射面积最广是丹江口水库坝上唯一地级市区,是水质保障区、水源控制区和纯贡献区。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从1961年大坝围堰蓄水,到1980年郧县第五批移民最后迁离库区,十堰先后动迁28.7万人。一江碧波之下,千年古城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连同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一同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从2009年8月20日首批333名移民迁入湖北荆门、枣阳两市,到2012年9月18日郧县最后一批移民喜迁新居,十堰再次动迁18.2万人。
坚韧的十堰移民将乡愁埋在心底,告别故土,重建家园……碧波浩荡的一库丹江水,凝聚着十堰数十万移民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
肩负使命 构建生态屏障
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秦岭、巴山两大山脉在此交汇,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北可挡沙尘暴南下东移,南可阻酸雨北上西进,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生态调节器和生态心脏。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2年5月,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构筑秦巴山片区生态安全屏障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堰紧扣时代脉搏,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着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全市2.4万平方公里山水打造成涵养水源的绿色宝库和华中地区的生态屏障,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打造生态屏障,十堰将建百公里汉江生态带和百公里生态城镇带。1999年以来,共完成造林63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4万亩,天然林管护1445万亩,长防林人工造林20万亩,石漠化治理535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护区22万公顷。
打造生态屏障,十堰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清天蓝、地绿城美、宜人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打造生态屏障,十堰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50多亿元,先后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整治800多个排污口;建设污水处理厂11座、垃圾处理场6座;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奋力启动了城区5条河流治理、1300多公里的雨污分流管涵工程建设;以铁的手腕集中开展“三违”(违法用地、违法开山、违法建设)整治,全力建设国家清洁水源区。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十堰森林覆盖率达54.8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3.6%,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10.6平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优良天数多年保持在350天以上。十堰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殊荣。
和谐发展 放飞绿色梦想
黄姜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被誉为“药用黄金”,世界上只有我国和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一资源。十堰一度被称为“黄姜之乡”,种植面积曾高达60万亩,姜农近100万人。
但是,黄姜加工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保护与发展孰轻孰重?十堰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毅然关停69家黄姜加工企业,此举每年减少工业产值14亿元,直接损失税收5000万元,但同时每年也可减少280万吨废水和5万吨废渣。
黄姜产业的兴衰让十堰人警醒: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十堰的不二选择!十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生态化革命,以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等特色产业,实现特色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全力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同时大力发展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以武当山为龙头,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商业、绿色交通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肩负着水资源保护战略任务和发展稳定政治责任的十堰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奋力实现水质保护和库区发展双赢目标。
大水浩瀚,蓄势北上。随着清澈甘甜的汉江水调往北京,京城和车城、首都和水都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合作将更加广阔,两地绵延千年的精神和物质对话,必将续写更加璀璨瑰丽的新篇章!(记者 李东晖 兰瑞文)
(作者:李东晖 兰瑞文 来源人民网-中国发言人网)
首都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着3000余年建城历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
北京十堰相距千里,一北一南遥相守望。600年前,两地就因山结缘。明朝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开启了一段恢宏博大的不朽传奇。故宫和武当山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同为世界文化遗产,都保存着雄伟的皇家古建筑群和大量明代宫廷文物,千年圣山与千年皇宫交相辉映。
如果说600年前两地完成的是一次精神对话的话,那么600年后的今天,两地即将实现物质的对话。因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过15个月将向北京调水,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将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润泽首都。
同饮汉江水,共护水源地。南水北调这座世纪宏伟工程,架起了北京与十堰密切交流、紧密合作的桥梁纽带。十个甲子的玄妙轮回,必将铸就盛世中华、太和武当新的荣光!
倾情奉献 谱就移民壮歌
十堰有山的荣光,更有水的骄傲。
汉江流经十堰5个县市区,过境长度216公里,集水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2400多条河流汇入汉江。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素有“亚洲天池、中国水都”之美誉。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正常蓄水位将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域面积将达1022.75平方公里,库容从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的水,连续25年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水质优良,可直接饮用。2014年秋后,将向京、津、冀、豫沿线人民群众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每年送水达130亿立方米以上。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是最大的贡献地,也是最自豪的“守井人”。在丹江口库区所有城市中,十堰水源面积最大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8.1%;水域范围最宽境内水域面积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汇入水量最多年均汇入水量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库岸线最长境内库岸线占水库库岸总长的76.4%;淹没土地最多淹没土地占总淹没面积的57.7%;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两次移民占移民总数的58.6%;税源损失最大每年不仅直接减收8.29亿元,每年还将减收增支15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辐射面积最广是丹江口水库坝上唯一地级市区,是水质保障区、水源控制区和纯贡献区。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从1961年大坝围堰蓄水,到1980年郧县第五批移民最后迁离库区,十堰先后动迁28.7万人。一江碧波之下,千年古城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连同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一同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从2009年8月20日首批333名移民迁入湖北荆门、枣阳两市,到2012年9月18日郧县最后一批移民喜迁新居,十堰再次动迁18.2万人。
坚韧的十堰移民将乡愁埋在心底,告别故土,重建家园……碧波浩荡的一库丹江水,凝聚着十堰数十万移民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
肩负使命 构建生态屏障
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秦岭、巴山两大山脉在此交汇,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北可挡沙尘暴南下东移,南可阻酸雨北上西进,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生态调节器和生态心脏。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2年5月,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构筑秦巴山片区生态安全屏障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堰紧扣时代脉搏,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着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全市2.4万平方公里山水打造成涵养水源的绿色宝库和华中地区的生态屏障,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打造生态屏障,十堰将建百公里汉江生态带和百公里生态城镇带。1999年以来,共完成造林63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4万亩,天然林管护1445万亩,长防林人工造林20万亩,石漠化治理535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护区22万公顷。
打造生态屏障,十堰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清天蓝、地绿城美、宜人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打造生态屏障,十堰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50多亿元,先后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整治800多个排污口;建设污水处理厂11座、垃圾处理场6座;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奋力启动了城区5条河流治理、1300多公里的雨污分流管涵工程建设;以铁的手腕集中开展“三违”(违法用地、违法开山、违法建设)整治,全力建设国家清洁水源区。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十堰森林覆盖率达54.8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3.6%,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10.6平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优良天数多年保持在350天以上。十堰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殊荣。
和谐发展 放飞绿色梦想
黄姜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被誉为“药用黄金”,世界上只有我国和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一资源。十堰一度被称为“黄姜之乡”,种植面积曾高达60万亩,姜农近100万人。
但是,黄姜加工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保护与发展孰轻孰重?十堰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毅然关停69家黄姜加工企业,此举每年减少工业产值14亿元,直接损失税收5000万元,但同时每年也可减少280万吨废水和5万吨废渣。
黄姜产业的兴衰让十堰人警醒: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十堰的不二选择!十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生态化革命,以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等特色产业,实现特色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全力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同时大力发展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以武当山为龙头,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商业、绿色交通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肩负着水资源保护战略任务和发展稳定政治责任的十堰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奋力实现水质保护和库区发展双赢目标。
大水浩瀚,蓄势北上。随着清澈甘甜的汉江水调往北京,京城和车城、首都和水都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合作将更加广阔,两地绵延千年的精神和物质对话,必将续写更加璀璨瑰丽的新篇章!(记者 李东晖 兰瑞文)
(作者:李东晖 兰瑞文 来源人民网-中国发言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