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十堰“一核多支点”带动二次崛起
发布时间: 2013-08-0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湖北日报记者 唐晓安 荆楚网记者雷杉 通讯员 王雪峰 李启东) 去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正式将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
  一年多来,十堰顺应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基础设建设,一手抓产业升级,一手抓脱贫致富,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探索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县市区、各行业领域为发力点,全域统筹、多极支撑、多点发力的“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十堰灵山、秀水、车都品牌更靓,区域协调、竞相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极核与“大城梦”
  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从点的突破,开始全面发力。
  这一天,国际两大商用车巨鳄在京签约,东风商用车与沃尔沃以55:45的出资比例重组,新公司将落户十堰。东风汽车十堰基地的整车产能将实现翻番,达到70万辆。
  国际汽车巨头的战略选择,标示了十堰汽车产业的一个风向:东风“两个总部”搬迁后,又迁回一个“总部”。
  东风回归的脚步,肇始于2010年9月,东风公司十堰新基地开工,东风商用车以此开始走向“世界的东风”新里程。
  在十堰西城开发区的工业备忘录上,记载着一串串惊喜!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东风公司先后进驻动力总成、零部件公司、装备公司、特种汽车、实业公司五大团队,引进高端制造投资140亿元。
  在十堰东城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始快速起跳,东风商用车8万辆整车、东风实业3万辆整车项目落户;十堰白浪高新区,汽车业绩更是不俗,东风小康年产销量突破30万辆,中国(十堰)汽配城已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散地。
  依托整车80万辆、零部件60万辆(套)、20万产业工人、1000亿存量资产的汽车产业基础,以重型商用车、微型车、特种专用车为产业方向,以东风公司、东风渝安、湖北三环、先锋模具、双星东风轮胎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十堰坚持整车和零部件两条腿走路,巩固和提升“全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国际卡车之都地位,汽车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十堰成为国家级汽车制造中心。
  汽车产业的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源自一个战略的确立:打造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区“极核”发力,十堰组合拳叠出。
  继去年通过成功举办“武当大兴600年”盛典、第十二届全国“村长”论,“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主题广告亮相央视等系列活动后,今年3月武当山形象宣传片又成功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下月,南水北调“思源行”、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评比、七夕文化旅游节将在十堰举行。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南水北调源头为内涵,以武当古建筑、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汉江山水为核心,整合境内100多个生态人文景点,山水互动,人文与生态一体,观光、休闲、养共享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旅游产业辐射世界各地,十堰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去年,十堰接待游客2300多万人次。
  以现有的银武高速、襄渝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十天、十房、郧十、十白高速,武当国际机场为框架,实现十堰与西安、武汉、郑州、重庆“4小时交通圈”,加速十堰与四大经济区的融合,扩大汽车、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十堰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交通突破,国内最大物流——林安物流落户十堰,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十堰。
  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投资项目309个、投资总额1660.76亿元,到位资金159.97亿元,同比增长107.13%。知名企业包括投资50余亿元的广东林安物流,投资60亿元的中国十堰昌升(国际)商贸城、投资50亿元的华西十堰国际农商城、投资50亿元的国际集成建筑展示与生产基地和投资15亿元的新合作鄂西北商贸物流城,投资50亿元的英皇·武动十堰项目。
  以南水北调源头环保政策为支撑,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50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基地、200多家新型工业企业为骨架,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一批生态家园、生态城镇、生态社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汉江水质达到Ⅰ类饮用标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96.4%,巩固全国“宜居城市第三”地位。十堰成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依托现有4所三甲医院、5所高等院校、28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打造可以辐射周边的医疗、教育、物流、会展等区域性服务中心。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培育一批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形成联结城乡、辐射周边的汽车市场体系。十堰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市长张维国说,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营造跨越的跳板,发展的核心。
  十堰的目标很明确。到2020年十堰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过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过百万,城市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
  做大一核,打造区域性中心城!这是十堰发展的旗帜,行动的号角。干部们认为,这号角有“全球视野、全局观念、行业高度”,专家们则说,十堰“有战略眼光,有科学决策理念”。
单色调与多彩风
  县域经济是十堰的“短板”。十堰市90%的产值,产生于不足0.1%的城区,五县一市还没有摆脱贫困。
  这不是统筹城乡,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委书记周霁说:“补齐短板,要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群众!”“一核多支点”战略的提出,折射了发展观的深化和升华。
  摊开地图,十堰像一个振翅欲飞的雄鹰,379公里汉江自西向东,纵贯十堰。
  汉江以北,市委、政府大手笔布局郧西、郧县、丹江口三大支点。
  郧西,建设“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实现绿色跨越。十堰的这个西北支点,要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定位由“重要边陲之地”到“湖北新窗口”,资源禀赋由“穷山恶水”到“灵山秀水”。
  郧县,高举“生态滨江新区”大旗,放飞郧阳人的强县之梦。以汉江为依托,建设百平方公里水面、百平方公里生态屏障、百公里产业园区的生态滨江新区,把汉江沿岸打造成旅游观光圣地、休闲养生福地,他们要再造一个新十堰。
  丹江口,打造“中国水都、十堰龙头”,建设以“百亿特色产业集群”、“百亿特色产业园区”、“百亿农产品加工县市”为内涵的“百里特色产业走廊”,重返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江北三大“支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线串珠,共建百里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汉江以南,更有房县、竹山、竹溪三大支点,与江北遥相呼应。
  房县,主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建设十堰南部生态工业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核心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
  竹山,围绕“十星高地·秦巴强县”,丰富“十星”创建内涵,推进“十星”创建常态化,在更高起点、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打响“十星”品牌,使其始终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
  竹溪,凝心聚力绿色崛起,建设秦巴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山区城乡一体引领区、养生文化旅游区、鄂渝陕边贸物流集散地。
  江南三大“支点”更是携手合作,共建百里房竹城镇带。
  江南江北,“一核”引领“两带”,“两带”助力“一核”,一核多支点调优、整合十堰的生产力。
  如此谋篇布局,不仅显示了十堰市的气魄与胸襟,也证明了十堰市决策者的发展观并未止于一任、一时、一地。“这样的新十堰建设好了,才算是向历史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世杰说。
重构与人文提升
  区域的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区域的和谐。一核多支点,在激活极核的同时重在强基。
  去年以来,十堰在支持湖北汽院实现自主研究生培养零的突破,十堰职院日前升格为湖北工业职业学院,实现城区科教卫生领跑周边市州的同时,不断加大中心城区科教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
  十堰70%以财力用于科教等民生,湖北汽院、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工业职业学院、郧阳师专纷纷与各县市区结对,开展“智力”扶贫;太和医院、十堰人民医院、东风总医院不断派专家下县市,展开“健康”扶贫。
  十堰又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为提升区域人文素质,实现生态环保发展,十堰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同时,开展了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成了全市上下共识。
  一核多支点,也是对十堰城乡分割的划时代重构。
  这种划时代的重构,带来了十堰发展模式的历史性变革,其标志就是十堰构建滨江新区。
  “新的城区,将是一个百平方公里水面、百平方公里绿地、百平方公里设施和产业的生态新区!”去年12月25日,十堰市委、政府授予郧县发展大旗。
  十堰为何要打破行政区划,构建生态滨江新区?市委书记周霁说,十堰城区已经无地可用,不打破城乡藩篱,就没有发展可谈。在一个小山沟建立起来的十堰,建城区面积不足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足70万,狭窄的空间与“世界前三,中国第一”的汽车城地位明显不匹配。
  有人说,“闯出一条新路”在某种意义上比“杀出一条血路”更难。
  为打破市县区划,十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要“四个舍得”——舍得位子、舍得名誉、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要为转变发展模式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敢于承受压力”。当人们以“全球视野、全局观念、行业高度”审视滨江新区,终于明白市委政府的良苦用心,看到“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绿色发展”乃是大势所趋!
  支点发力,郧县果断迈出了第一步。紧随其后,丹江、房县等纷纷做大板块,扮靓自己。十郧高速、十房高速;十郧、十武一级路先后开工,十堰城区南拓、北展、东伸,新十堰面积扩大一倍。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百公里房竹城镇带、百公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两带一核”为载体,资金、资源、项目“三个集中”,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在城乡一体重构中推倒经济的“二元墙”,形成“全域十堰”。
  核心区,以银沪高速、襄渝铁路和即将建设的十天高速、十房高速、十宜铁路、武当机场为极轴,布局汽车、旅游、生态三大产业极核。
  在房竹百公里城镇带。城镇带形成百公里茶叶走廊,100万吨特色蔬菜、100万千瓦水电的产业支撑。有机农业、水电产业形成龙头。
  在汉江生态经济带。以生态农业、汽车制造业、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为轴心,打造生态保护带、沿江特色城镇带、汉水文化旅游带。
  一核引领,支点联动的结果,武当山、汽车城、汉江水三大优势资源融为一体,汽车、水电、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做大一核,多点发力。从此,十堰开始打破行政区划看发展,这样的眼光,让十堰的视野直逼更大的舞台。
  一核多支点,打破行政区划谋发展,体现了十堰“破”的勇气,“革”的力度,“闯”的技巧,“立”的水平。
  新战略作为十堰跨越的发力点,具有“湖北思维”,兼备“国际视野”,必将推动十堰变废都突围为二次崛起。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