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影人活灵活现,可枪来剑往、腾云驾雾,热闹非凡;幕后,艺人们手执竹棍,操纵灵活,忙而不乱,大有“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之势……3月26日下午,老任和老常正聚在一起排练新剧本。变幻莫测的表演,诙谐幽默的剧情,婉转高亢的配唱,让人不自觉就陶醉在皮影版《露肚脐的新媳妇》的声光影色中。
任少勇是楼台乡塔园村的一名中医,打小他就迷上了皮影戏。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任少勇从最初的皮影戏表演,到后来的皮影制作,渐渐成了行家。任少勇制作皮影选用的都是上等牛皮,每个皮影的成型,得经过刮、磨、洗、绘、刻、着色、熨平、缀结合成等上百道工序。任少勇雕刻影人,用手刻、用刀刻、更用心刻。他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影人里边。几十年来,任少勇雕刻的作品大大小小有几百件,存了整整两箱子。翻开任少勇的“百宝箱”,只看那件件宝贝材质通透、色彩饱满,人物、景物图案造型精巧、生动传神。男性浓眉大眼,女性秀婉妩媚,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帝王宫殿、秀阁书房、花木怪石无不逼真。如今已年近花甲的他,按说应该好好享享清福,但和皮影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放不下皮影”。30多年从事雕刻,任少勇的手骨节粗大,他常开玩笑说“我手上的皮还不如牛皮细。”
说起常开青,在县内,也是远近闻名的资深皮影戏艺人。作为“深河皮影戏剧团”的一员,常开青从20多岁登台演出到现在,皮影戏已陪他走过了30年。“深河皮影戏剧团”由深河乡农民李茂春、常开青、李胜利3人,在上世纪90年代牵头组建,喝腔以竹山腔和汉调为主。“剧团”结合当时形势,自编剧本100多本,共演出3000多场(次),被群众称为“电影频道”。2003年,在全省皮影戏大赛中荣获“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农忙时下地干活,闲暇时聚在一起排练;没有专业指导,没有演出服装,也没有优厚报酬,可他们却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常开青说“只要大家愿意看,我就愿意把皮影一直演下去。”
对于新时代下的皮影艺术,老任和老常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皮影戏的演绎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演模式,现在的表演形式、道具、唱词、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影人更加时尚,曲词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当下“十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用竹山的高腔、堵河的皮影,演绎身边的十星故事,可谓是传颂“十星”文化的很好载体。说到参演新版本的《露肚脐的新媳妇》,二位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县内文化人士将竹山高腔小戏《露肚脐的新媳妇》改编成皮影戏,不仅能让这一经典剧目重焕活力,新影、新词也将以新颖的组合方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他们说,作为“草根艺人”,他们亲眼见证了十星级文明创建带来的变化,更受到鼓舞,所以定会演好首部以十星为主题的皮影戏,他们也会自己尝试着编写通俗易懂的新剧本,展示十星文明创建成果。(文/图 李永芳)
相关链接: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竹山皮影戏,始于清末民初,流行很广,深受山乡群众喜爱。音乐分为竹山高腔,分文武场。文场主弦是四弦胡琴或京二胡,辅以三弦、月琴、唢呐;武场用的是土鼓、大寺锣、小土锣、大叶钹和马锣。唱腔有“上獠子”、“下獠子”、“武獠子”、“文獠子”、“哭汉江”、“四平腔”等声腔及民间小调,声色古朴、粗犷、深厚,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1994年被《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专题片《天河》向国内外广泛传播。2003年荣获湖北省首届皮影戏展演优秀演出奖。

任少勇近照

常开青近照

幕后也精彩

幕后也精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