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波
深藏在秦巴腹地、堵河之滨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近年来活跃着一支文艺组织——官渡民间艺术团。
官渡民间艺术团成立于1990年,由15个清一色的农民自发组成。这15个农民都因爱好文艺而走到一起,他们个个身怀“绝活”,吹拉弹唱者有之,说笑逗趣者有之,耍狮舞龙者有之,更有能写剧本、当“导演”的。
官渡民间艺术团成立时间不长,却有“辉煌历史”:1999年6月6日,官渡镇举办驴头峡首漂仪式,当晚,在堵河沙滩上燃起了熊熊篝火,万余名游客汇集在河滩上,官渡民间艺术团成员之一、“官渡民歌王”熊彩宝一嗓子“高山锣鼓”吼将出来,震得见多识广的山外游客拼命地拍巴掌叫好,一时,上百台照相机、摄像机对准了他。第二天,官渡民间艺术团举行民间文艺专场晚会,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晚会因观众不断要求,持续了3个多小时。今年8月,十堰市武当文化节和京剧票友节开幕,官渡民间艺术团在十堰市人民广场举行“堵河风情晚会”,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原始粗犷的民间歌舞,硬是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站在雨地里看了一个多小时。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农村频道“走进竹山”摄制组,拍摄了民间艺术团表演的《蚌壳舞》、《堵河号子》等7个节目,洋溢着浓郁秦巴风情的表演,让央视导演直翘大拇指。艺术团成员更是多次赴武汉、上海演出,把堵河文化传播到祖国各地,多年来,官渡民间艺术团参加了各种会演40多场,到乡村演出100余场,场场观众爆满。
官渡民间艺术团完全是自发组织、自愿演出,他们不向镇里要一分活动经费,演出时不卖票,算是“白演白看”,他们的事迹最平凡,也是最感人的。,这15名“土演员”每人身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团长”董寿海,年近六旬,本应在家里享清福了,却当上了这个“官儿”。每次演出前,他一跑就是几十里路,四处召集队员,因为“演员”们都是农民,一上舞台是演员,一下舞台就要忙农活,住得很分散。这还不说,董寿海还把老伴张正英也拉上了舞台。人召集拢了,董寿海也闲不下来,收拾道具,布置舞台,绐“演员”当“勤务员”,忙得不亦乐乎。
“民歌王”熊彩宝、汪金山,家里都种有大片土地,但不管农忙农闲,只要通知演出,天大的事也撂得下。今年5月,正是麦黄季节,汪金山请好工割麦子,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市里演出,他不顾妻子的阻拦,急火火地赶到镇上,一星期后才回来。左邻右舍都骂他是“神经病”,戏称他为“脱产艺人”,但他无怨无悔。
民间女艺人唐兴云,丈夫长年在外打工,上有父母,下有小孩,家族负担重。但酷爱文艺的她,却干上了收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的“歪边子经”。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一天,晚上趴在电灯下记歌、写故事。目前,她已收集流传在官渡的民歌600多首,她经常跑几十里,请人唱,记下来。她还给爱唱山歌的老父亲下了任务:出门访亲问友时别忘了带支民歌回来。她收集整理的很多民歌,都被民间艺术团搬上了舞台。
艺术团的“编剧、导演”王成贵,家境贫困,但他却10多年矢志不渝地坚持为官渡文艺工作默默地做奉献。他编导的《四大娘观景》、《官渡十大变》等民间说唱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他手头拮据,写戏买不起稿纸,把烟盒子、纸壳子钉在一起,常常一写就是深更半夜。现已80高龄的老成员向伦超,也捉起笔来写剧本,在幕后拉二胡伴奏。艺术团里还有几个做生意的女老板,每逢演出,就关门赴演,耽误了不少生意。
官渡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项至高荣誉里,也包含着官渡民间艺术团成员的心血,这些朴实的农民艺术家就像堵河岸畔的一株株无名小花,扎根乡土,吐着浓郁的芳香。
原载《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