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飞 李大权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空巢”孩子,他们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或是语言偏激,仇视社会,以至于滑向犯罪的深渊。所谓“空巢”孩子,顾名思义就是指孩子的父母亡故、离开或外出打工长年不归,留下孩子孤单在家。
这些年来,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空巢”孩子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青夫妇离婚率也不断增多,离异者另组家庭或单亲,造成单亲、无亲的“空巢”孩子与日俱增;此外,许多农民离乡进城务工,由于他们在城市举目无亲,只得把孩子留在农村,丢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隔辈人”看管,由此造成的"空巢"孩子也为数不少。
孩子求学阶段,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启蒙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空巢”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缺少家庭的关怀与呵护,他们在思想与行为上往往会出现偏差,心理包袱过重。虽然他们平日生活在群鸟齐飞的喧嚣热闹环境里,但每当他们回到自己空荡荡的“空巢”,想起不在身边的父母,不免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因此,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一个难点与焦点,这些“空巢”孩子比其它的未成年人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呵护。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空巢”孩子也不例外,对那些“空巢”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作出越轨之事,以至滑向社会的深渊。对学校而言,应予以高度过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开通家长热线,开设电子信箱,老师与“空巢”孩子结“对子”,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表扬和鼓励“空巢”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对于法制部门而言,定期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法制培训班,或是组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报告团,深入到各中小学开展报告,用典型事例来引导教育孩子;对于文化管理部门而言,取缔中小学两百米范围内的网吧、游戏厅。这些切实可行的关爱“空巢”孩子之举,是值得宣传和推广的。
对于家庭而言,父母更是应当担负起监护孩子的重任,对孩子负责,对他们的未来负责。现在一些中青年夫妇,双方离异后,都不愿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连最起码的送子女上学费用也不愿承担,将孩子甩给老人,对孩子成长不管不问,或视而不见;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很少同孩子打电话或是写信沟通,有些人只顾挣钱不懂得给孩子亲情和温暖,他们忘了父母的应有之责,他们也忘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冷落子女,忽视“空巢”孩子,可能会酿成终生遗憾。
“空巢”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与关爱,不仅值得学校和家庭思考,更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还是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世界将会变成的明天,我们的“空巢”孩子也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潘口乡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