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反”议《三国演义》
发布时间: 2011-05-11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以国家分裂又统一的历史作为题材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蕴含和美学价值的古典小说名著,作者通过展现一串串残酷的政治斗争和血腥的军事斗争故事,使这部历史巨著,精彩纷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研读和品味的空间,读之笔者觉得以下两点有可议之处。
    首先,《三国演义》作者对诸葛亮似神近妖的赞叹和美化值得商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了贤相忠臣和智慧的化身,通过大量故事如孙权的草船借箭、赵云的空城计以及纯属虚构的借东风、七擒孟获的移植增饰,把诸葛亮描写得似神如妖。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既然是善用心计的智慧的化身,怎么到最后面对司马懿的驻军死守不战而黔驴计穷?诸葛亮既然料事如神,为什么率先在三国中兵败蜀灭?作为重臣,面对国家战乱、生灵涂炭,民众要的不是他在“出师”之前如何“表”白,而是要在军事斗争中以最少的牺牲赢得最大的胜利,从而最终走向国泰民安。
    笔者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耕夫”,作为农民,他不是勤于“躬耕”,而是在“草堂春睡足”之后,受其在东吴效力的哥哥诸葛谨的影响,妄谈政治、军事“谋略”,恰遇刘、关、张这三个莽夫结义“拉杆子”,急需人才。诸葛亮没有直接弃农投军,因为他明白,这样到军中,从无名小卒做起,头上层层级级良师名将,到哪一天他才能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其到军中等到慢慢逐级提拔,倒不如先隐居不出,吊足主将的胃口。于是,在徐庶、司马徽的举荐之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为自己争足了面子之后,适时出山,表面极不情愿,内心却迫不及待:“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轻而易举,到了蜀军中,诸葛亮这个纸上谈兵的十足的外行,一丈未打,就被拜为“军师”。地位有了,诸葛亮接下来的工作首当其冲当然是拆散刘、关、张这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堡垒。刘、关、张三个少读诗书、杀人犯法和杀猪卖酒的粗人,结拜之初,坦诚相见,誓同手足,没有“军师”“谋士”,少了勾心斗角和相互猜忌,势力迅速扩张,打仗捷报频传。而自从诸葛亮入伙之后,这个团体就开始乱套。因为诸葛亮时刻都在用心思,树自己的威望,灭他人的威望,而要达到目的,必须除掉主帅身边的谋士庞统。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是一奇才,人道:蜀汉,伪龙真凤,庞统之才,经天纬地,著名的赤壁“巧授连环计”,然后,火烧曹船的经典战役就是庞统运筹的。但诸葛亮却没有为刘备保住这一人才,在庞统出师之前,诸葛亮明知凶多吉少,却来信催庞统早出兵,致使庞统惨死落凤坡。正是:真凤惨死落凤坡,伪龙大权掌中握!“龙”搅蜀汉,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庞统死后不久,刘备两个矫勇善战的武将关羽、张飞都先后死于小人之手。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了蜀汉名副其实的最高统帅,他违“天子”之命,一意孤行,出师北伐,劳民丧财,猜忌手下能人良将,致使姜维、魏延等产生内讧,最终两败俱伤,从而也使蜀汉惨败、蜀国灭亡。
    蜀国灭在了诸葛亮手上:他这个众人皆糊涂,唯有他一“孔”“明”的狂妄之徒,面对司马懿的死守不战的策略,刚刚54岁的“孔明”江郎才尽,无计可施,绝望郁闷而死,结束了他纸上谈兵、算计他人、祸国殃民的卑鄙小人的一生。
古今中外,以和为贵。和,是吉祥的象征,分,是衰败的凶兆。早在“隆中”决策之时,刘备“扶国、安民”、兴复汉室的初衷便被诸葛亮忽悠到了“三分天下”的斜路上,“以天下苍生为念”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紧接着,中华大地遭受了历时百年的社会动荡和军阀混战,随着卧龙“军师”一次次运筹策划,三股手足同胞相互厮杀,一次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千百万失去儿子的父母、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亲的儿女,他们的生活经受了怎样的煎熬与苦难,是生活在当今太平盛世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诸葛亮也是人民的罪人!
    其次,《三国演义》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值得商议。“不甚好读书”、“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的刘备,自从与“屠猪卖酒”的张飞和河东解良的杀人犯法的关羽在乱世“三结义”后,起初,打着“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旗号,拉起一支队伍,与农民起义黄巾军展开厮杀。自从接受诸葛亮的“隆中指点”,确立“三分天下”的方略之后,刘备领导的蜀汉军队实际上是自成一股的军阀,主要陷于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军阀混战之中,几乎看不出刘备为当朝的国家、国君“扶”了什么“危”,也看不出刘备为天下“黎庶”谋了什么福祉。 
    而文才超群,武略盖世的曹操却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描写成了古今第一奸雄。作者给曹操身上加了许多“莫须有”的故事,使曹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品印象。然而,曹操讨董卓,扶汉献帝,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征讨蜀汉和东吴军阀;最后,将军权交给了在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司马氏,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三国演义》》的作者如果是以曹操的魏国为主线,突出描写曹氏、司马氏护君主,严明军纪,艰苦卓绝,平定军阀,最后实现“三分归一”的国家统一大业,也许会更好些。
    学而不思则罔。感谢《三国演义》的作者用无与伦比的艺术创作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如此耐人寻味、发人省心的宏篇巨著,我辈即使用毕生的精力,也完成不了作者为我们留下的品尝、思考和评论的文学空间。品味古人,反思历史,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眼前的国泰民安、和谐繁荣的盛世,为国为民多做好事。 (虞崇学)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